“圖片維權”變身“版權套利” 圖片巨額索賠引爭議
視覺中國“版權門”發生迄今一年,由圖片維權引發的爭議仍持續引發社會關注。近日,多名微博用戶稱,自己外出時被攝影師偷拍,攝影師將圖片放到網上,當其他網站對此類內容抓取後,攝影師將網站告上法院並要求巨額索賠。
法律界人士表示,近年來圖片領域“商業維權者”日益增多,如何對待“版權套利”現象,法律界仍未形成一致意見。
以記者獲取的多份《民事判決書》為例,上海一家網站僅2019年就被某原告狀告十次,要求對該網站對未經授權轉載原告攝影作品進行賠償。上述案件中,原告主張的索賠金額巨大,每組作品在1萬元至5萬元不等。
知情人士透露,“商業維權者”首先將拍攝的作品放到網上。一些網站通過智能抓取的方式轉載上述內容。一段時間後,版權人在全網收集未經許可轉載的證據,並訴諸法院。由於涉事網站往往數目較多,僅一件作品在全網的判賠費用就相當可觀。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律與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楊勇認為,近年來“圖片維權”成為了一種商業套利方式,主要爭議有四點:一是權利人來源複雜,出現了以此牟利的“中介機構”;二是權利人主張的索賠費用較高,遠超出同類作品市場價格;三是圖片質量參差不齊,低質量圖片維權現像日益突出。四是權利人利用個案中的高賠償判例,實施大批量商業索賠,引起較大爭議。
記者參照了多個國內主流圖庫的版權使用價格,會員用戶每張圖片授權價格在15元至75元不等;媒體和廣告用途的圖片版權售價略高,每張在1000元至2000元之間。而反觀相關案件中,權利人主張的索賠金額往往高於市場價格20倍以上,對“商業維權者”而言,獲利空間十分可觀。
針對圖片維權案件中的價格認定難點,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去年下發了《涉圖片類著作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強調對圖片市場價值的確定可參考當事人自己或同行企業對同類作品的正常轉讓交易或許可使用價格,亦可參考相關行業協會提供的交易行情資料和法院通過調研了解到的行情市價。2019年,廣州互聯網法院在處理類似案件時,已經開始參照圖片市場定價體系。
楊勇建議,在“圖片維權”現像已經引發社會爭議,並催生出越來越多“商業維權者”的當後,可以參考著作權法中關於錄音製品的法定許可和有償使用的相關規定,由版權行政管理部門和相關行業協會考慮出台媒體領域的圖片版權授權的收費標準和管理制度,以此規範行業行為,在保護版權人權益的同時,對相關領域引發的社會亂象進行糾正,保障圖片版權的合理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