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吃飽”?大腦改變星形膠質細胞
據國外媒體報導,當你飽餐一頓之後為什麼會感到“吃飽”甚至“吃撐”?最近,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的實驗揭示了導致飽腹感的大腦機制,這一過程涉及由血糖水平升高引起的一系列反應。一些大腦神經迴路在進食時會被激活,隨後調節進食行為,然而這種激活並不是通過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來實現的。
人類大腦中控制飢餓感和飽腹感的神經迴路可以改變這些感覺之間的聯繫,從而調整進食行為,維持食物攝入和卡路里消耗之間的平衡,科學家懷疑這種可塑性可能會因身體肥胖而改變。
法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基於對小鼠的實驗得出結論稱,這些大腦神經迴路在進食時會被激活,隨後調節進食行為,然而這種激活並不是通過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來實現的。
科學家聚焦研究了大腦底部下丘腦的POMC神經元,它可以限制食物攝入,與大腦其他部位的大量神經元相連,這種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方式是可塑的——它們可以依據荷爾蒙波動,在短時間內做出連接選擇。同時,他們還觀察到小鼠正常攝食後該神經迴路未發生改變,但是與POMC神經元相關的其他神經細胞——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實際上會改變形態結構。
星形膠質細胞是一種星形結構的神經細胞,科學家最初研究星形膠質細胞是因為該細胞對神經元有支持作用,在通常情況下,星形膠質細胞包裹著POMC神經元,限制它們的活性,其作用有點兒像“剎車片”。當進食之後,體內血糖水平會暫時升高,星形膠質細胞檢測到該信號時,會在不到1小時內收縮:一旦這種剎車機制啟動,POMC神經就會激活,最終形成飽腹感。
令人驚訝的是,高脂肪食物並不會導致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重塑,這是否意味著油脂食物在滿足飢餓感方面效果較差?科學家正試圖確定它們是否通過另一個神經迴路觸發飽腹感,他們猜測增甜劑是否有同樣的效果,或者是否通過提供一種讓人上癮的甜味而產生飢餓感,來吸引大腦神經迴路,這些研究亟待進一步觀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