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光谷復甦:訂單焦慮難解大廠充當“穩定錨”
進入4月,武漢關山大道沿線的櫻花次第開放,一路駛去,這條光谷園區最繁忙的大道,正在逐漸恢復往日的熙攘。位於武漢市東南部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別稱“中國·光谷”,是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這片佔地518平方公里的園區裡,集聚了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八大高新產業,註冊企業達10萬家,年產值超萬億元,是武漢這座城市的產業“心臟”。
本刊記者/趙一葦
隨著武漢的全面重啟,光谷園區也正在復蘇。而當企業逐一獲得複工批復之後,擺在企業主們面前的難題開始變得更複雜和具體—— 去哪兒找訂單?去哪兒招員工?靠什麼彌補損失?靠什麼穩定生產?
一切都是未知數。
訂單焦慮和斷供難題
“這次是我創立公司九年來碰到的最大危機和挑戰。”武漢虹識技術董事長兼總經理易開軍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兩個月的封城期裡,公司的產能基本為零,至少有1500萬元的產品訂單受到影響,銷售額同比減少了80%。訂單、產能、現金流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易開軍創立的這家高新技術企業,坐落於光谷園區未來科技城,以虹膜識別技術聞名,是虹膜識別核心技術芯片的全球唯一供應商。疫情期間,公司還開發了一套基於虹膜識別設備的社區智慧防疫系統,幫助武漢的社區防疫。
“除疫情管控類產品外,其他產品線的出貨規模和速度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易開軍錶示,由於供應鍊和物流困難,年前的訂單無法交付,且封城狀態下,已中標的合同無法完成簽訂,新的訂單也無法獲取;加上年前本著對2020年前景的樂觀估計,花掉了賬上現金買不少生產原材料,“這兩方面直接導致公司現金流急劇減少。”
銳減的訂單量已經成為眾多中小企業的共同心病。現實情況是,許多中小企業復工後只是疲於交付積壓的庫存訂單,新訂單和新客戶寥寥無幾。緊繃的資金鍊下,一些原本已準備上線的新業務也不得不一再縮減或擱置。
除了訂單量滑坡,全球疫情蔓延導致的國際供應鍊和物流緊張也成為中小企業復產的關鍵難題。
“我們有一些需要進口的特殊原材料和試劑,可物流已經被無限期推遲。”武漢博沃生物科技公司CEO吳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際物流延期,國內又很難馬上找到替代,勢必會影響到一些產品線的生產。”
同時,由於國際疫情引發的大面積停工停產,許多企業與國外產業鏈的聯繫中斷,極低的溝通效率也牽制了企業的計劃復工進度。
“原計劃全被打亂了。”吳克既焦急又無奈,作為國內最早宣布參與新冠疫苗研究的三家機構之一,按照計劃,公司原本在4月初就能拿到上游的合作美國企業研發的疫苗樣本,進而開展中下游的檢測生產工作,而隨著美國的疫情暴發,原定計劃被一再後延。
“美國那邊實驗室和公司的郵件溝通和各方面協作全部滯後,新的時間表也無法確定。”吳克表示,為了盡快推進工作計劃,公司只能自己接手上游的疫苗研發工作,但即使研發全面加速,也比原計劃滯後了很多。
此外,在武漢本地依然緊繃著的防疫戰線下,許多中小企業的實際復產程度仍在低位徘徊。
截至4月3日上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已有上萬家企業復工復產,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實際開工率達100%。
而中小企業的全面復工步伐仍要慢一些。多位受訪者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周邊的中小企業裡復工的不足一半,已復工的大多是和抗疫生產相關,仍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還在等待復工批复。
3月18日,武漢華星光電的複產率達到38.46%。攝影/長江日報週超
大廠充當“穩定錨”
作為中國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漢光谷園區裡駐紮著多家光電子信息行業的龍頭大廠。疫情期間,光谷園區的一些顯示面板、存儲芯片、光纖光纜類大廠由於“生產不能停”的特性,依舊燈火通明、機器轟鳴,實現了“封城不封產”。
“即使春節期間,整個武漢工廠依然維持著24小時生產。” 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張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京東方在武漢設立的10.5代生產線,主要生產65英寸、75英寸的大尺寸液晶顯示屏,已於去年12月實現量產,目前處於產能爬坡階段,“疫情期間,整體生產進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按照計劃,京東方武漢工廠的10.5代生產線將在2020年底至2021年一季度實現滿載生產。張宇表示,2月份時,由於全國范圍內停工停產,工廠的材料供應鏈出現了一些緊張,但隨著全國復工復產,供應鍊和物流情況均恢復了正常。“目前為止,所有客戶訂單都沒有受到影響,滿載生產計劃也沒有推遲。”
武漢作為全國最大新型顯示產業基地,除京東方外,還擁有TCL華星光電、武漢天馬等全球龍頭面板企業的關鍵產線。
和京東方一樣,華星光電的武漢主力工廠也一直處於運轉狀態,春節期間也並未停工。儘管受疫情影響,部分生產材料供應出現了短期遲滯,但如今也已通過協調物流渠道、與戰略供應商協商保障等方式,推進材料按需進場。目前,華星光電旗下位於武漢的6代柔性AM OLED產線(t4)生產經營正常有序進行中。
“總體上,武漢的面板產業受影響非常有限,對全國乃至全球的供應鏈影響更小。”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春明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
除面板行業外,疫情期間,武漢的“不能停”單位還有芯片存儲、光纖光纜等光電子信息行業。
作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領軍者,武漢長江存儲運營的“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現有產線並未出現停工,只是擴大產能的計劃受到了影響。此外,作為武漢光纖光纜生產的支柱力量之一,因通信保障及5G網絡建設需要,中國信科烽火科技公司在疫情期間仍保持有通信設備和光纖光纜的持續小規模生產。
“疫情未對武漢產業基地的生產齊套性造成明顯影響。”聯想集團方面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因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武漢協同發展、同頻恢復,聯想生產線上游的“芯片”及“顯示屏”供應商,都在武漢有投資設廠或擴建,“供應鏈上下游產業鏈很完善,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很強”。
實際上,大廠的複工也帶動了一批供應鏈上企業的順利復產。據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消息,3月底時,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中國信科、長江存儲、華為武漢基地、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烽火通信、長飛光纖、華大基因、武漢聯影等重點企業,及其45家產業鏈配套企業也已全部復產。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漢的三大支柱產業——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中,龍頭大廠和抗疫產業鏈之內的企業只是少數,更多的是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停工,復產進度又十分緩慢的中小企業。
“在武漢的高新製造企業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其實是中小企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鄧磊敏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按照規模和性質劃分,第一梯隊的大企業屬於“不能停”單位,疫期生產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第二梯隊的大型製造業企業在春節後就第一時間復工,復產進度很快;而處於第三梯隊的眾多中小企業,基本面臨比較緩慢的複工復產進度,高昂的員工成本和不穩定的生產計劃都對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
2月14日,武漢正源高理光學有限公司復工,員工正進行風淋室除塵。圖/新華
3月19日,武漢烽火科技的5G製造工廠內,復工復產正有序推進。攝影/長江日報週超
押注下半年
長達七十多天的封城,給武漢的產業帶來沉重打擊。一季度已經失去,二季度正在補救,談及真正的複蘇和回到正軌,大廠和中小企業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放在下半年。
“目前國際疫情仍在上升階段,對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可能要到三季度才能真正顯現出來。”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張宇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一二季度,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終端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聯想方面則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近期集團的總訂單量有增長態勢,推測可能是疫情期間國內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有所增長。
“今後最大的危險,實際上是歐美疫情蔓延對需求的強烈影響。”胡春明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影響顯現出來,一定是對包括武漢在內的整個國內面板產業和上下游都會產生強烈影響。”
而對於武漢的中小企業,寒意尚未消退,營收重挫下,他們正試圖從這次危機中尋找新的機會。
此外,逐漸復甦的武漢正在釋放更大的人才需求。BOSS直聘武漢負責人祝亮介紹,各方面數據表明,湖北就業市場正在逐漸復蘇,招聘需求在逐步增長。除原有員工返崗外,武漢天馬微電子、聯想武漢基地、富士康武漢工廠的今年新增人才需求均超過萬人。
“我願意相信一切正在好起來。”在湖北優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芙蓉的公司裡,已有多位員工在疫期離職,談及預期,她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估計正式複工後,公司能真正到崗的只有我一個,但我願意堅持下去,迎接新項目和新員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