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優品私有化終局:陳歐“打一折”為自己代言
聚美優品二度私有化迎來終局。從“為自己代言”風靡一時到第一次提出私有化被戲稱“陳七塊”飽受詬病,從2012年到2016年,陳歐用了5年時間“跌落神壇”,從一個創業明星變身成為了VC投資人朱嘯虎口中“巨沒有品”的生意人。
不過,因為股東們的無法接受2年間超2/3的資產縮水,經過21個月的“激烈爭鬥”後,該筆要約宣告撤回。
2020年1月,時隔4年陳歐再次啟動私有化,儘管這次私有化的實際成本更低,僅為2美元/股,發行價的不足1/10,但私有化進程卻沒有遭到過多的阻攔,從1月12日買方團提起要約,到2月25日私有化方案被接受再到4月15日私有化宣告完成,聚美優品實現了3個月的“光速退市”。
但在看似順利的背後,是股東們的極度失望和一代標誌性公司的黯然落幕。
2014年,聚美優品IPO融資總額2.45億美元;而此次私有化,4月9日,買方團通過要約收購方式收購了超過4034萬股A類普通股,私有化價格為20美元/ADS 。由於聚美優品於1月10日調整了ADS比率,由原來的1股ADS代表1股A類普通股調整為1股ADS代表10股A類普通股,較發行價打了不足一折。也就是說,聚美優品用8068萬美元的成本,就完成了私有化。
粗略計算,聚美優品僅在IPO融資額中就套現了1.64億美元。
一、“優品”還是“假品”?
在垂類電商和團購時代,聚美優品也曾經風光過。但在高光時刻,聚美和陳歐沒能逃過“造假”的質疑。
假貨氾濫是聚美的第一道坎。儘管如今仍有電商無法擺脫“假貨”標籤,但聚美優品卻可以是首個被假貨拖垮的電商平台。
2013年,聚美優品宣稱與全球各大品牌合作舉辦“三週年”慶典活動,彼時網絡癱瘓、庫房爆倉,3天斬獲10億元銷售額。但隨後,有消費者反映用完產品後皮膚過敏,對商品真假提出懷疑。蘭蔻、雅詩蘭黛、嬌蘭等國際一線品牌也發表聲明稱並未與其合作。
2014年7月,聚美供應商之一的禕鵬恆業被曝偽造大牌商品,同年,自稱“聚美優品前員工”的網友在天涯社區爆料稱,聚美的大牌化妝品出自廣東某山寨專業地,假貨比例高達90%,帖子還出示了部分聚美優品的採購單。對此,陳歐堅稱“此事是競爭對手所為”,並公開回懟粉絲:“發來假貨圖片,假一賠一百萬”。
陳歐的激進回應沒能挽回股價的頹勢。直到2014年12月底,“假貨風波”下聚美優品的股價已經低於13美元,較發行價22美元幾乎腰斬。公司市值僅剩13億美元,較歷史最高峰57.8億美元蒸發近八成。
為規避假貨問題,2014年Q3,聚美優品選擇砍掉了第三方的美妝業務轉為自營模式,相比之下,自營模式毛利率更低,運營成本卻更高。在第三方商家的建設上,聚美優品則是選擇與更上游的供應鏈合作,採用品牌合作、專櫃購買和聚美海外購等模式。為了全力發展海淘業務,陳歐親自出馬帶領一眾高管赴韓洽談,與品牌方直接敲定合作。
聚美的“壯士斷腕”也迎來了陣痛,2014年Q4,聚美優品的毛利潤504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960萬美元下滑15.4%,若不計入股權獎勵支出,聚美優品的淨利潤為117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5.5%。直到2015財年,聚美營收的97%已經轉為自營,營收增長近九成,但淨利潤卻下降近七成。
不過,聚美優品的海淘業務迎來發展,陳歐在2015年Q3的財報電話會上透露,聚美優品已經佔全國所有跨境電商試點單量總和的51.2%。不過,陳歐沒能料到政策的更迭。2016年的“408新政”(跨境電商新政)出台,通關費用大幅上漲,“all in海淘”的聚美優品再遭當頭一棒。
2015年到2018年,電商極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聚美優品的營收卻一路從73.4億元跌至43億元,活躍用戶數也從1610萬下降至1070萬,直至2019年後再未披露財報數據。
陳歐履歷造假是聚美的第二道坎。
帥氣的形象、南洋理工、斯坦福學歷加持,還是紐交所220年曆史上最年輕CEO,陳歐的“光環”耀眼。但與平台假貨同時受到質疑的還有陳歐的履歷造假。有報導稱,陳歐新加坡Garena公司創業經歷被該公司CEO Forrest否認。
二、“流量池”還是“亂跨界”?
牆內開花牆外香,電商業務逐漸走向沒落的同時,陳歐在“跨界投資”上卻玩得風生水起。
他曾不止一次地對外強調自己在投資上的頭腦。從母嬰社區到影視劇,從共享充電寶到空氣淨化器,陳歐將毫不相關的投資解釋成為了看似“完美”的自洽邏輯:一個集線上社區、線下硬件和大數據的多維流量池,而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延長聚美的“保鮮期”。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流量池”的策略並沒有給聚美的振興帶來多大的作用,反而拖垮了聚美本身的現金流。
2017年,聚美開始轉盈為虧,運營虧損達到4.4億。同一時期的2016-2017年,陳歐做了很多風口之上的投資:寶寶樹、電視劇《溫暖的弦》、街電等等,聚美賬上現金也從2016年底的25.6億降到了4億,其中13億被用於投資。
這些投資並非毫無收益。
2018年5月,聚美優品以總金額約86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5億元)的價格向阿里出售寶寶樹總發行股權的4%。相比於2015年,聚美對寶寶樹進行了人民幣3.72億元的投資,聚美已經“回本”並小賺。交易完成之後,聚美優品還將繼續持有的寶寶樹總發行股本的3.33%。
2017年5月,聚美優品宣布向共享充電寶創業公司街電科技出資3億元。共享經濟風口下,儘管ofo、摩拜等共享單車模式已被接連證偽,王思聰也嘲諷稱“絕對不會成功”,但隨後共享充電寶的發展卻出乎了人們的意料:街電在2019年上半年佔據了市場份額的40%,並在2018年8月就已經實現盈利。不過,但在疫情之中商場、餐飲、電影院等線下場景受到重創,流量蕭條,共享充電寶賽道或許還會迎來下一輪的洗牌,街電能夠保持優勢依舊存在變數,陳歐的退出依舊長路漫漫。
陳歐在2017年還投資9600萬元打造影視劇《溫暖的弦》,從當年35億的播放量和微博超過20億閱讀量來看,《溫暖的弦》已經幫助聚美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話題營銷。與此同時,湖南台和騰訊視頻也在該劇未殺青時就高價買下版權,聚美的影視劇投資也做到了“穩賺不賠”。
三、一年未發財報,為進一步拖垮股價?
聚美的私有化讓人們回憶起那些年回歸的中概股。
實際上,中概股私有化並不罕見,由於在美估值不高、上市運營費用高,加之A股進入牛市,2015年前後,奇虎360、噹噹、優酷土豆、歡聚時代等公司紛紛啟動私有化進程。
企業私有化過程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像是,不少企業選擇停發財報:
酷6在2016年2月提出私有化要約,自2015年Q4(財報發佈時間2016年1月)後未發財報,在此期間股價變動不大,但股價在2014年開始就一直在1美元上下徘徊,2016年7月被盛大私有化。
奇虎360在2015年6月提出私有化要約,自2015年Q2(財報發佈時間是2015年9月)後就沒有發財報,在此期間股價下跌約50%,2016年3月完成美股私有化退市。
噹噹在2015年7月提出私有化要約,自2015年Q3(財報發佈時間是2015年11月底)後未發財報,在此期間股價下跌約30%,2016年9月宣布私有化。
除了企業經營不善、大盤不穩定等內外部因素導致的股價下跌外,停發財報導致的經營狀況和財務不透明也是拖垮股價,降低私有化成本的“元兇“之一。
不過,與其他公司先提出私有化再停發財報不同的是,在2017年底撤回私有化要約後,聚美在2019年全年均未披露財務業績,引發了投資者們的觀望,聚美優品的日成交額也從此前的千萬級甚至億級下降到了百萬級別。
直到2020年1月初私有化要約再次被提出。2月25日晚間,美股盤前,聚美優品發佈公告稱,公司接受了由CEO兼CFO陳歐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公告披露,聚美優品已經與母公司Super ROI Global Holding Limited以及由Jumei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和母公司全資子公司組成的買方達成最終私有化協議。根據協議,母公司和買方將收購聚美優品所有已發行的A類普通股。
而本次聚美私有化的價格價格為20美元/ADS,看似與之前IPO發行價相差不大,但聚美優品在此前按照1:10的比例進行的並股,由原來的1股ADS代表1股A類普通股調整為1股ADS代表10股A類普通股,換句話說,本次聚美私有化的實際價格為2美元/股,較發行價打了不足一折,相較於此前7美元/股的收購價更是下跌了七成。
截至上個交易日美股收盤,聚美優品微跌0.05%報19.93美元/股。私有化完成後,聚美優品將衝擊科創板、A股、港股的消息甚囂塵上,但問題是,資本市場還能接受這個無端停發財報一年,“一折退市”的聚美優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