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別指望天氣熱了新冠疫情就會退卻
“等到4月天氣變熱,疫情就會退去……就像奇蹟一般消失。”和很多普通百姓一樣,美國總統川普也曾經相信,等到天氣變熱,新冠病毒會失去傳播活力,疫情就會自動消退。他在2月份多次公開提到這個觀點。
這種樂觀態度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他自己,放鬆了對美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視。直接結果是,美國浪費了整個2月份的黃金準備時間,檢測試劑和防疫物資都嚴重準備不足,更沒有做好來自歐洲的病例輸入監控和隔離工作。昨天紐約兩個醫學院單獨進行的病毒基因研究都認為,紐約地區的新冠疫情主要來自於歐洲地區,而不是亞洲地區。
當時國內也有很多人相信這個論斷,一個主要依據是2003年非典SARS疫情就是在夏天悄然消退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很多熱帶國家的疫情還沒有開始爆發。
那麼氣溫變化,夏天到來,是否真的對疫情傳播有直接影響呢?美國國家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新傳染病與21世紀健康威脅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21st Century Health Threats)本周致函美國白宮,公開表示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疫情會因為天氣變暖而緩解,希望為白宮決策提供相關的科學理論依據。
新傳染病與21世紀健康威脅委員會委員會主席芬伯格(Harvey Fineberg)在信件中指出,“儘管的確存在一些證據顯示高溫高濕的確會影響病毒的傳播效率,但考慮到目前全球宿主免疫力的匱乏,如果不同時採取重大公共健康干預手段,那麼病毒傳播效率的這點下降並不會引發疫情擴散的明顯減緩”。
美國國家科學院引用了諸多研究結果證明這一結論,其中包括:美國圖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科研人員羅伊(Chad Roy)在濕熱的實驗室環境下觀察新冠病毒16個小時,結果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居然比流感病毒、猴痘病毒、肺結核病毒以及SARS病毒還要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王靜遠等幾位學者在《高溫高濕降低Covid-19病毒傳播》一文中指出,大數據研究顯示,溫度和相對濕度上升會降低病毒再生率,但數據集中最高溫度和濕度環境下,R0基本再生數均值依然接近2,這表明即便是在較高溫度和濕度環境下,病毒依然以指數級進行傳播,平均每位感染者會傳給將近兩個人。此外,在中國以外的121個國家和地區的疫情增長研究也顯示,澳大利亞、伊朗等目前氣溫較高國家的新冠疫情也在迅速擴散。
美國國家科學院認為,即便流感病毒通常是季節性的,但這並不代表新流感病毒出現後也會如此,尤其是很少有人具備免疫力的情況下。新流感病毒會在溫暖和寒冷天氣下爆發,而且六個月後還會出現第二波。即便導致感冒的冠狀病毒是季節性的,但來自動物的新冠病毒卻是不同的。
而《新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n Diseases)最新發布的一篇論文分析了國內1月15日-30日的病例報告,根據此前公佈的人際傳播連續間隔時間中位數7-8天來估算,新冠病毒的R0中位數可能是5.8。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的傳播極為迅猛,哪怕是天氣變熱一定程度遏制了病毒傳播能力,也足以給一個國家和地區帶來災難性後果。
以截止今天的世界疫情來看,氣溫較高國家同樣會遭受新冠疫情的衝擊,無論是炎熱乾燥還是高溫濕潤,都沒有擋住新冠病毒的肆虐,甚至成為重災區。而且因為檢測能力的不足,一些國家的實際感染人數存在明顯低估。以一些天氣炎熱國家舉例:以色列確診接近1萬,印度確診接近7000人,智利確診6000人,厄瓜多爾確診5000人,巴基斯坦確診4600人,菲律賓確診4000人,馬來西亞確診4300人,沙特確診3300人。
即便天氣變熱的確會影響到新冠病毒的傳播活力,但這種病毒依然擁有極強的傳播能力。指望天氣變熱,疫情就會退去,看起來是不太可能。除了積極防控疫情,要想真正戰胜新冠肺炎,只能期待疫苗和特效藥。但或許這還需要一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