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夏季自行消失?專家:“靠天”不如靠自己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病例確診逾105萬。隨著時間推移,北半球即將進入夏季,同時南半球也要迎來冬天。氣溫升高後,是否會減弱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新冠肺炎會像SARS或者季節性流感一樣,在夏季突然消失嗎?
多位專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不能排除,但通過溫度升高控制疫情,希望不大。
溫度和濕度影響病毒存活
以往一些有關氣候對呼吸道傳染病在人群傳播影響的研究表明,寒冷和乾燥的環境有助於病毒性疾病的生存和傳播,而溫暖和潮濕的環境則會減弱病毒傳播。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茂團隊收集了1月20日到2月4日間,中國和26個國家共429個城市和地區每日確診人數與溫度數據。
他們發現,溫度與病毒傳播存在聯繫。在低溫環境下,平均溫度每上升1℃,日確診人數增加0.83人。當平均氣溫上升到8.72℃時,日累計確診人數達到峰值。
隨後,日確診人數隨著氣溫進一步上升而減少。
3月9日,論文預印網站SSRN發表了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網絡(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論文,發現新冠肺炎疫情與緯度、溫度之間存在相關性。
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社區傳播主要沿著東西向展開,中心點均大致沿北緯30~50度分佈,平均溫度為5℃~11℃,平均濕度在47%~79%。
這些地區暴發疫情的時機恰逢年度溫度週期的最低點且最低溫度低於0℃。
雖然有數項研究表明高溫可能抑制新冠病毒傳播,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洪兵、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王其龍等人,3月30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Network Open發表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結論。
論文研究了江蘇省淮安市1位有武漢接觸史的新冠肺炎患者在洗浴中心傳染了8人的案例。
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仍能存活,且傳播性並未減弱。
在此之前,3月19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學者在預印本平台SSRN發表了題為《夏季冠狀病毒流行會減少嗎?》的研究論文。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重點分析了天氣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
結果表明,1月至3月,平均溫度高於18℃和絕對濕度大於9g/m3的國家的病例總數實際上少於全球總病例數的6%。
這項研究顯示了溫暖氣候抑制病毒傳播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南半球國家出現的本土傳播案例,可能意味著新冠病毒比起過去的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對較高溫度更為耐受。
“從現有科學文獻及新聞報導能看出,新冠病毒存活的適宜溫度和範圍比較廣泛,對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強,相對的高溫和低溫,都可能具備傳染性。
極端低溫環境下是否出現新冠肺炎,亟待研究證據。”西安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副教授齊欣表示。
溫度並非決定性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但人們對這種全新病毒的認識仍有局限。
目前對新冠病毒與溫度之前關係的推測,除了確診病例和氣候數據的研究,也有一部分基於對其他冠狀病毒的了解和經驗。
中國疾控中心此前編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指出,人冠狀病毒對熱較為敏感,病毒在4℃合適維持液滴中為中等穩定,但隨著溫度的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控制並消滅SARS有三個因素:透明公開的病例通報、各國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隔離措施以及天氣回暖。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在中國科協組織的採訪中指出,當年發生SARS疫情時,全球特別是中國也採取了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包括迅速發現病例進行隔離,追踪每例病例的密接人群進行隔離和醫學觀察等防控措施,最終成功防控疫情。
他強調,夏天氣溫上升可能會降低疫情的流行強度,但是不太可能自然消失。
在近期舉辦的“全球抗疫,四海同心”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上,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指出,人類冠狀病毒感染有一定季節性,新冠病毒是不是有季節性還不知道,但有這個可能性。
“目前從暴發地區來看,中國武漢、韓國大邱等地,比較寒冷、乾燥,像馬來西亞、新加坡這樣溫度比較高、比較潮濕的地方還沒發生社區大暴發,是不是有規律,需要流行病學專家做一些研究,才能搞清新冠病毒和溫度、濕度有沒有關係。”金冬雁說。
某病毒學家也表達了同樣看法:“從局部地區角度講,新冠病毒會受到溫度、濕度等氣候條件影響;從全球防控角度來講影響不大,因為北半球氣溫高、南半球氣溫就低。目前全球是大流行的狀態,想通過溫度升高來控制疫情,希望不大。”
上述病毒學家表示,溫度和濕度相比較而言,溫度對新冠病毒的影響會大一些。但現在也沒有嚴格的實驗數據支撐,到底影響多大、能不能起決定性作用,並沒有嚴謹的結論。
與其靠“天氣”,不如靠自己
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曾指出,必須假設新冠病毒在夏天仍具有傳播能力,為此,各國必須抓緊行動,而不能指望新冠病毒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在夏天自行消失。
目前,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等熱帶國家的確診病例數量正在不斷攀升,齊欣表示,現有情況下,只有嚴防嚴控才能降低病毒傳播。
“如果要探討病毒和氣候的相關性,研究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氣候氣象條件,還要考慮到政策措施的影響。這是比較複雜的系統工程,氣候影響只佔其中一部分”。齊欣說。
波士頓兒童醫院Mauricio Santillana研究組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的論文也表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實施廣泛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僅靠天氣變化(例如北半球春夏季氣溫和濕度的增加),不一定會減弱新冠病毒的傳播。
因此,想要在全球範圍內阻止新冠病毒的擴散,更多的要靠強有力的防控措施,不能因為氣溫升高而放鬆警惕。
“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有很顯著的地域特點。在南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人們應對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及健康影響的能力相對薄弱。新冠肺炎已在全球肆虐,國際社會應注意發展中國家可能出現的大流行,以及新冠病毒在這些國家的傳播與氣候的相關性是否更加顯著。”齊欣強調。
參考文獻: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63473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2.20022467v1
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165298/tid/10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04510525705273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