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LAMOST去年收穫“發現恆星級黑洞”等11項成果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獲悉,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近日最新公佈的2019年度科研“成績單”顯示,該年度LAMOST共收穫“發現恆星級黑洞”“開創識別’星系際移民’新方法”“發現16032顆OB星”等11項代表性成果。
——在LAMOST數據中發現一顆7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級黑洞,超過理論預言的恆星級黑洞的質量上限。這一成果開創了搜尋恆星級黑洞的新方法,對現有的恆星理論提出挑戰。
——首次在銀河系中發現低鎂的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超豐恆星,開創用化學DNA識別銀河系中“星系際移民”的新方法。
——在銀河系暈中發現40餘個子結構,首次得到銀河系暈中大樣本子結構的六維參數信息,精確展現出銀河系現在的結構及過去的吸積歷史。
——首次精確地描繪銀河系外暈中人馬座星流的三位空間軌道分佈。
——利用LAMOST光譜驗證只有30%的類太陽恆星周圍存在“超級地球”,太陽係不存在“超級地球”屬於正常現象。
——首次認識到場星雙星已不是原生狀態,而在誕生之初就發生變化。
——發現44顆富鋰巨星候選體,構建了目前國際上一致性最好、數據量最大的高分辨率富鋰巨星樣本。
——發現16032顆OB星,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準確度最高的OB星表,該星表已被作為基礎數據用於研究銀河系外盤年輕恆星的運動。
——發現6顆Oe星,為目前世界上僅發現的13顆Oe星樣本擴充了50%的成員。
——認證42552顆類星體,其中17128個是LAMOST首次發現,為研究類星體光譜變化、發現特殊類星體等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光譜數據。
——補充美國斯隆數字巡天項目缺失的星系光譜,湊成2400餘對星係對,對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於2001年9月開工,2008年10月落成,2009年6月通過國家驗收。LAMOST突破天文望遠鏡大視場與大口徑難以兼得難題,成為目前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2011年10月,LAMOST啟動先導巡天。2012年9月,LAMOST進入科學巡天階段。2018年6月,LAMOST巡天獲取光譜數首次超千萬量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取光譜數超千萬的光譜巡天項目,當年10月,LAMOST啟動二期中分辨率光譜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