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2019年IPO熱潮不同於1999年互聯網泡沫
還記得上一次投資者為IPO熱潮瘋狂嗎?1999年,數百家公司瘋狂地湧向公開市場,抓住了那些認為自己可以通過股票發財的普通人的想像力。Dealogic的數據顯示,當年共有547家公司在美國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IPO),創下1079億美元的紀錄。今年可能會更瘋狂。最新一輪IPO浪潮由網約車公司Lyft引領。
該公司週五上市首日上漲8.7%,融資23.4億美元,估值265億美元。Lyft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Uber計劃最早於今年春季上市。負責安排IPO的銀行家們表示,預計2019年上市的公司總規模將超過1999年。此外,另一家共享經濟巨頭Airbnb也正在等待上市,可能會在明年正式亮相。
20年前,IPO熱潮為那些只有商業計劃和名稱裡帶“互聯網”字樣的公司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收入。然後,理所當然的,泡沫破滅了。
但《華爾街日報》指出,如今的IPO熱潮是不同的。現在上市的公司規模要大得多,歷史也悠久得多。佛羅里達大學IPO專家傑伊-里特(Jay Ritter)的研究顯示,1999年和2000年,科技公司上市的平均年齡分別為4歲和5歲,而2018年為12歲。與此同時,當時的銷售額中值約為1200萬美元,而去年則為1.736億美元。
多年來,科技初創企業一直充斥著私人資本,它們有能力從容上市。許多創始人利用這些資金來建立自己的企業,遠離公眾投資者的窺探。這讓股市投資者失去了像上世紀90年代亞馬遜(1780.75, 7.33, 0.41%)等公司那樣進入底層市場的機會。在亞馬遜IPO時投資1000美元,如今的價值將超過100萬美元。
亞馬遜於1997年初上市,S&P Capital IQ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市第一年的營收達到1.5億美元左右,投資者有機會以略高於4億美元的初始估值買進。22年後,現在它的年銷售額超過2000億美元,市值接近9000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上市公司。
相比之下,銀行家估計,成立於2009年的Uber的IPO估值可能達到1200億美元。這意味著,像亞馬遜早期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那種收益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Uber的估值增長幅度與亞馬遜類似,到2041年,它的估值將達到240萬億美元。
但2019年的IPO新人與20年前的前輩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仍在虧損。儘管Uber和Lyft在叫車市場佔據了強大的地位,但它們都有巨額虧損。Uber去年虧損33億美元,而Lyft虧損逾9億美元。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成功地證明了用軟件叫車的商業模式將會繼續存在。Uber的收入基礎已經超過110億美元,而Lyft去年的收入超過20億美元。Lyft約占美國市場30%的份額,而Uber幾乎佔據了其餘市場的全部份額,並且在多個海外市場都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
因此,儘管今年的IPO可能沒有那麼大的斬獲空間,但失敗的可能性也更低。根據里特的分析,收入更高的公司的股票往往表現得更好。
以1999年和2000年上市的公司為例。分析顯示,三年後,無論這些公司是否盈利,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的公司的股價都比銷售額低於這一門檻的公司高出約45個百分點。同樣的粗略模式在後互聯網泡沫時期也適用。
一家公司越年輕、越小,就越難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軌跡。每一個成功的亞馬遜背後,都有很多失敗的Webvan。里特跟踪的1999年和2000年的856宗IPO中,有272宗在五年後市值縮水逾90%。
互聯網雜貨配送公司Webvan成立三年後,於1999年末上市,其估值迅速達到80億美元。據S&P Capital IQ的數據,該公司當年的銷售額為1330萬美元,但這家不盈利的公司在建設高科技基礎設施時消耗了大量現金——超過8億美元——2000年,該公司累計虧損4.53億美元,被迫申請破產保護,並於次年關閉。
那個時代其他值得注意的失敗案例還包括Pets.com Inc.,該公司以在一場奢華的廣告宣傳活動中使用的襪子玩偶而聞名。該公司於2000年2月上市,成立僅一年,9個月後宣布倒閉。該公司股價從未超過11美元的IPO發行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