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不見了是被抖音網紅和自媒體嚇跑的?
李白吟詠的是千年興替,如今,被流量裹挾的人們,只用了十天時間,就將這滄桑變遷演繹得花容失色、神鬼莫測。只因流浪大師沈巍,不見了。曾經,拿著自拍杆的人山人海,圍聽流浪漢“宣道”,憑藉“大師”熱度給自己漲粉、增加關注度。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如今,“大師”悄然離開,3月25日,坐上了一輛豪車,將那些流量飢渴的人們拋之腦後,不知是開啟新一輪流量風暴的前奏,還是歸隱道山不問世事的節奏。
但留下的不應只是他曾棲身的廢棄房屋,以及落寞難掩的主播們。
人群圍觀沈巍
流浪
“流浪大師”何人?
從媒體的報導中,我們可以拼湊出沈巍的大概情況:上海人,大學畢業,年過半百,流浪街頭,撿垃圾為生。
他為什麼能在網絡上爆紅呢?為什麼有人說他是“大師在流浪”?
首先,對各種社會問題、文化問題都能侃侃而談,而且言之有物,尤其擅長垃圾分類和讀書話題。比如,
“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看書,但是家裡兄弟姊妹眾多,父母沒有錢給我買。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撿廢品賣錢,那時候豬骨頭都有人要,被用來熬成骨膠,我把分類好的垃圾拿去換買書的錢。長此以往,我就養成給垃圾分類的習慣,也見不得浪費,分好的垃圾能賣錢的賣錢,能吃的就吃,能用的自己用。”
說得確實很實在,而且是在國家大力提倡垃圾分類之前就“先知先覺”了。
又如,
“新華書店都是買大眾的書尤其多考試題目,我想看美國的文明是怎麼興起的,在新華書店找不到,但在福州路商務印書館門市部肯定有的賣,十幾年前營業員不忌諱,我喜歡去固定的幾家小書店淘書,買舊書多,新書太貴,熬到它成為舊書我才下手。現在基本上不出門了,買書都是拜託這裡的朋友,冷門的書我一般只要商務印書館、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出的……”
這樣的話,確實是愛讀書的人才能說得出來。
其次,他流浪,但有工資,有存款,是公務員辦了病休,一休就是20多年。
這一點引爆了一波對“體制內”五味雜陳的羨慕嫉妒恨。有人說公務員就是好,空餉一吃20年;有人質疑單位不人道,為啥不幫人家積極治療;有人發出了靈魂拷問:農民能休病假嗎?
樓越蓋越歪,只因信息披露不夠。
上海市徐匯區審計局方面表示:“沈巍於1986年進入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在其病休期間,我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足額地向其發放了工資。 ”
不論真假,這則回應有解釋不夠充分的地方,因此未能完全平息輿情中對公務員的揶揄。
第三,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台,還有諸多自媒體,對沈巍的圍獵。
無聊
沈巍的走紅,是從抖音開始的。
公務員身份、復旦大學高材生(後被證明是謠言)、學富五車卻流浪街頭20多年……這些因素都是有利於傳播的。
這樣的人,是新聞從業人員所鍾愛的報導對象,他有新聞性,自帶流量屬性。當初,一個流浪漢憑著幾張照片就能成為“犀利哥”。如今,“流浪大師”的技能包更豐富,焉有不紅之理?
自從沈巍出名後,一波接一波的人對其圍追堵截。有人在他活動的區域,一等多少天,就是為了和他拍個視頻,弄個直播,據說可以讓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快速增加閱讀量和關注度,有利於變現。來看“大師”的人多得以至於周圍的酒店都一床難求。
就沈巍來說,他並不喜歡被蜂擁而至的人群包圍。常去看書的地鐵,沒法去了;撿垃圾的活動,也中止了;甚至被人拉著說話,一說大半天,飯也沒得吃。
這裡需要贊一下沈巍的智慧,早在圍觀熱度“登頂”前,他即下過斷語:“我現在的熱度還在上升,等到了頂點自然會開始下降”。
這無疑是明白人說的話。那些來蹭熱度、拍視頻從而給自己增加收入的人,也是明白人。他們明白很多人無聊,需要不斷有新東西去刺激,去填補他們的空餘時間。無聊是買方。
這種無聊,魯迅描寫過。
“路人們於是乎無聊,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他們覺得喉舌乾燥,脖子也乏了,終至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甚而至於居然覺得乾枯到失了生趣。”
——《野草》
這種無聊,是視頻平台、直播平台,還有不少自媒體的生存基礎,是他們的內容生產動力。
因為有不少人無聊,所以一些明星在網上發個無意義的符號,也有幾萬幾十萬的人圍觀;因為有不少人無聊,所以十幾秒的短視頻,才能獲得廣泛傳播。
無聊本來是個人的一種狀態,但傳播平台一旦介入,就會放大這種無聊。眾志匯聚可以成城,眾無聊混到一起就更加無聊了。狗粉絲就是一例。
因為無聊,所以圍觀。
怎麼圍觀?《藥》裡的名句大家都知道:“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好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好看嗎?
圍觀
圍觀沈巍,如果有心,完全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
沈巍並不無聊,聊《尚書》,聊人生,都沒問題。為啥?看書多,反襯出那些傳播“大師金句”的自媒體的淺陋。
他自己說得特別透徹:“不是我學問多大,是你們自身造成的,你們書讀得少,就這麼簡單的道理。”
為啥讀書少?比起刷抖音,讀書帶來的愉悅,是來得相當慢的。但是快愉悅,並不意味著持久;慢愉悅,並不意味著不爽。
常讀書的都有這個感覺:一本有深度的書,往往吭哧吭哧啃倆星期,直到翻過最後一頁,才能收穫一份完滿。不過,論爽勁,那是另一種感覺,就跟嗑瓜子光嗑不吃攢著仁兒,最後攢成一大把一口吞下差不多。
舒爽的感覺是相對滯後的,不是即刻就能享有的。
尤其是揪著某一領域的書越往深裡讀,越覺得對該領域的意義有了比較深刻的把握,越覺得能摸到和其他領域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時,有種通透的感覺,由內而外升騰出來,周圍的空氣都變得晶瑩剔透起來。
專注,不人云亦云,不聽見哪兒響就往哪兒瞧,是獲得上述體驗的一條路徑。背後的道理,也不深刻:糖吃多了不甜,鹽吃多了不咸。
愉悅來得越快,感官機能越容易麻痺。一味追求刺激升級,最終只能換來無盡空虛。
而用無聊來填補空虛,只會更加空虛和無聊。就好像用髒水擦玻璃,剛擦完,玻璃似乎乾淨了,可水一干,就顯出臟來,只能不停地擦下去,不能停。最終,收穫只能是一塊臟玻璃。
沈巍走了,卻留下了最後一課:別圍觀別人了,沒勁。
文/田獲三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