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15年為中國商業社會重塑了信任基石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支付寶的專利申請量就已經超過亞馬遜和臉書,在其申請的專利中,1/3都與信任相關,主要集中在支付、區塊鏈、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等領域。其中擔保交易、快捷支付、條碼支付、先享後付等創新,為中國商業社會重塑了信任基石。
想起幾年前,我曾採訪過現任支付寶事業群總裁倪行軍,這位碼農出身的阿里合夥人當時還是支付寶的技術負責人。他當時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支付寶2004年剛成立時,最迫切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產品問題,而是怎麼解決信任的問題”。
現在看來,支付寶花了15年解決的這個問題,社會價值比支付寶本身要大得多。
“下水道系統”
2004年的淘寶網,確切的說是個同城交易平台。買家只會找同城賣家線上下單,然後和賣家約好時間地點,當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那時的中國,距離人與人之間信任被毀滅式摧毀的特殊年代才過了25年,距離超市首次進駐中國初期,商品頻頻被各種盜竊和破壞的狀況不到10年。
當面現金交易是最主流的方式。即便如此,所有醫院收費處、銀行櫃檯上還都貼著,“現金當麵點清,離櫃概不負責”。
在信任如此脆弱的現實面前,誰敢相信兩個陌生人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裡也能進行交易呢?
可以說,同是電子商務的拓荒者,eBay相當於在現成的下水道系統上直接安裝台盆就好,而馬雲在安裝淘寶這個“台盆”前,還要先把下水道系統給挖了。
“下水道系統”的本質,正是建立一套信任機制。
從技術角度而言,支付寶首創的“擔保交易”並沒多少技術含量,但它通過對交易流程的改變,舉重若輕地解決了信任問題:由支付寶作為第三方擔保人,買家付的錢先在支付寶停留,收到貨確認滿意後,錢才會到賣家賬上。
理論上的機制問題解決了,但現實中的信任問題還有重重山丘在面前等著:作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二線城市的民營企業,憑什麼相信你能做好第三方擔保人?
據支付寶公開史料顯示,第一筆交易來得一波三折。2004年10月,一個西安的買家想從一個東京的賣家那裡買一部二手數碼相機,錢已經打到支付寶上了,很快又反悔,客服小二打了好幾通電話,表示“如果有問題,我用工資賠你”,終於死磕下這第一單交易。
支付寶的第一筆交易單號,一直被掛在支付寶總部杭州黃龍時代廣場一樓大廳
這筆中國電子商務里程碑式拐點的訂單,花了整整一天時間。15年後,僅雙11這一天產生的包裹,就超過了10億件。
不得不說,中國電子商務持續了十多年的繁榮發展,一個又一個電商平台短短幾年就成為獨角獸或上市敲鐘,還有那些在微信上賣麵膜和化妝品的微商們,都要感謝馬雲。
超級齒輪
近日,一個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在杭州舉辦,嘉賓中不乏諾獎得主,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系教授方漢明在做主題演講時表示,支付寶最大的社會貢獻,是幫助中國商業社會重建了信任機制。
如果支付寶從0到1的創新僅止步於擔保支付,那還遠說不上“幫助中國商業社會重建信任機制”,因為即便是當下,電子商務在消費領域的佔比也還不到一半。
支付寶早期員工在杭州湖畔花園慶祝第一筆交易誕生
過去15年,支付寶持續推出的創新,開始像咬合的齒輪一樣互相帶動,越轉越快,其逐一突破解決的信任問題,所涉商業場景、人群越來越多、越來越系統化。
比如支付寶另一個里程碑式創新“快捷支付”,這個誕生於2010年的創新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支付成功率太低。當時,用支付寶支付遠沒現在方便,驗明身份後,要跳轉好幾個頁面才能完成,支付成功率僅70%。相比“擔保交易”的輕巧,“快捷支付”靠的是當年中供鐵軍般的重模式。所謂“快捷”,就是將支付寶賬戶和銀行賬戶實現直連,突破的關鍵點,是要說服銀行同意。
為了實現目標,支付寶上的手段完全不計成本。據公開史料,當年為了取得銀行的支持,支付寶許諾,銀行只要給支付寶開接口,支付寶就向銀行提供存款或預付手續費。這相當於讓銀行提前鎖定收益,如果出現風險,支付寶扛。
打通銀行接口後,支付寶的支付成功率迅速提升至95%,從而大大刺激了移動支付的普及,拓寬了移動支付的使用場景,微信等第三方移動支付平台的井噴式發展,也直接受益於此。
緊接其後的齒輪還有條碼支付、二維碼支付等。關於掃碼付的價值,也許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它帶動移動支付從線上快速走到線下,但其更深層次的價值在於,它通過將線下經營行為數字化,為線下商家,尤其是小店店主這個“中國商業社會毛細血管”群體建立了信用畫像,從而有機會獲得金融服務。
拉薩街頭紀念品攤
舉一個沙縣小吃店店主的例子。這位叫陳讓的90後發現自己用收錢碼越多,信用分就越高,能獲得的好處越多,比如可以貸到更多的款,還能隨時還;可以賒更多的賬,在南京開到第三家沙縣小吃時,陳讓的賒賬額度達到了12萬;還有免費門診保險,他一次上醫院看急性咽喉炎,用手機上傳了醫院發票,當天就收到了111.7塊報銷金。
受益的不僅僅是“毛細血管”。得到創始人羅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講中提到一個現象,這兩年餐飲業冒出很多明星公司,紛紛上市。背後原因正是線下電子支付讓餐飲業每一筆收入都可追溯、可核查、有信用,這個信用可以擴張到整個資本市場,從而成為多個行業信用的數據化基石。
這兩年支付寶重兵佈局的區塊鏈技術,則是核武器級別的信任解決方案。其迄今落地應用的近40個場景,全是為了解決信任機制,比如全程溯源公益善款的來源及用途;溯源奶粉、大米等商品的來源及流通;將電子發票上鍊,將票據造假成本提高到“造不起假”的程度等。
這裡說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最近幾天,一個做數碼產品租賃的創業者在杭州一個創業沙龍上做分享,他們對用戶最大的吸引力是免押金,免掉押金後,平台違約率反而從過去的0.5%降到了0.15%,原因是他們接入了支付寶的區塊鏈技術,給每個數碼產品上一張可全程溯源的身份證,如果發生交易糾紛,互聯網法院可以在鏈上取證,在線審判。
在現場的一位支付寶工程師回應說,他們其實一直在等第一例租賃違約審判的誕生,遲遲等不來,曾經有幾例違約用戶在收到法院通知後,很快就把租的東西還了回去。“我們不能讓失信消失,但能讓失信成本提高到違不起約的地步。”
以下這組數據值得關注:迄今為止,支付寶已為38個行業免掉了1000億元押金,新租賃經濟市場規模突破10萬億。
芝麻分與荷蘭船員
芝麻信用的意義自不必多說。這裡想說的,是前段時間採訪過支付寶客戶服務的一位小二主管,她說到一個有意思的新現象,打客服電話的用戶,以前主要是支付上遇到了問題,這一兩年,越來越多人來諮詢的是諸如“我把租的充電寶弄丟了,會不會影響我的信用分?”“我家的東西都是我在淘寶,為什麼我媽的信用分比我高? ”之類的問題。
這個現象讓我想到幾百年前,荷蘭一艘商船受用戶委託,載滿貨物到中國交換瓷器,在穿越北冰洋途中被冰層封住,穿上貨物中就有冬衣和藥品,但船員直到臨死前也沒去碰過。
這種視信用高於生命的行為和口碑,幫助荷蘭佔領了海上貿易的世界市場,還建立了全球最早的金融系統。
這就回到了問題的本初,為什麼要建立信用?因為信用是金融誕生的基石,現代商業的支柱。
延續這個邏輯框架去說,支付寶對中國商業社會的貢獻,不是貢獻了一款移動支付工具,也不是擁有比亞馬遜還多的技術專利,它最根本的貢獻,是在於為中國商業社會重塑了信用機制。
據說馬雲在支付寶內部員工大會上曾問過大家這樣一個問題:許多年後,如果這家公司不存在了,還有什麼是能留下來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幾百年後,也許人們不再使用支付寶,但一定還在用它建起來的信任。正如我們今天仍然穿著10多萬年前發明的衣服,還吃著1萬多年前馴化的水稻,還用著3000多年前發明的瓷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