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穿隧效應”需要多長時間?瞬間就能完成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亞原子等級上,粒子可以像幽靈一樣穿過看似不可逾越的屏障。幾十年以來,物理學家一直想知道“量子穿隧效應”需要多長時間,現在經過3年的調查分析,一支由理論物理學家組建的國際團隊找到了答案。依據一項最新研究,他們測量了來自氫原子的穿隧電子,發現它們穿隧時間很短暫,幾乎是瞬間內完成。
粒子能夠穿過固體不是因為它們非常小(雖然它們的確很小),而是因為物理規則在量子等級上存在差異。想像一下,一個球沿著山谷滾向珠穆朗瑪峰一樣高的斜坡,如果沒有噴氣背包的助推,球永遠不會擁有足夠的能量越過“珠穆朗瑪峰”。但是亞原子粒子不需要越過,就能抵達另一側。
粒子也是波,在空間中無限延伸。依據所謂的波動方程式,意味著可以在波的任何位置找到粒子。現在想像一下波撞擊屏障,它持續撞擊但會損耗能量,並且振幅(峰值的高度)下降很多。如果屏障足夠薄,波振幅不會衰減至零。只要平坦波中還有剩餘能量,粒子就有可能(儘管它們很小),穿過山丘抵達另一側。
研究報告合著者、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實驗量子物理學家羅伯特·桑(Robert Sang)教授稱,至少可以說,在量子層面上捕捉這種難以捉摸活動的實驗是“非常具有挑戰性”。你需要同時結合非常複雜的激光系統、反應顯微鏡和氫原子束系統。
量子隧穿實驗用光脈衝轟擊氫原子,然後用顯微鏡測量它們的動量。
他們的建立確定了3個重要的參照點:與原子相互作用的起始點;一個自由電子從屏障後面出現的預期時間點;它真正出現的時間點。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attoclock”的光學計時裝置,它是一種能夠測量電子阿托秒等級移動的超短、偏振光脈衝,阿托秒相當十億分之一秒的十億分之一。研究人員報導稱,“attoclock”以每秒1000脈衝的速度將氫原子沐浴在光中,從而使原子發生電離,使它們的電子穿越屏障。
羅伯特稱,位於屏障另一側的反應顯微鏡能夠測量電離出現時的電子動量,反應顯微鏡能夠探測到帶電粒子與attoclock釋放光脈衝相互作用後的能量水平。同時,我們可以推測電子穿過屏障所需的時間。目前我們能測量的精度為1.8阿托秒,因此我們能夠得出結論——隧道效應一定小於1.8阿托秒,幾乎是瞬間完成。
雖然測量系統非常複雜,但是研究人員實驗中使用的原子非常簡單,它們是氫原子,只包含一個電子。依據這項研究,其他研究人員此前實驗中使用包含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電子,例如:氦、氬和氪。
由於自由電子可以彼此相互作用,這種交互性可以影響粒子的隧穿時間。從而解釋為什麼之前的研究預計時間比最新研究更長,而且比最新研究的估計時間長幾十阿托秒。研究人員指出,氫原子結構的簡單特徵使研究人員可以實現超前的精度校準實驗,這將為其他隧穿粒子的測量提供一個重要基準。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3月1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網絡版上。(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