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小行星撞擊?炸碎它可能沒那麼容易
如果有朝一日,人類面臨小行星撞擊的威脅,我們中的很多人可能會馬上想到,是否可以用導彈把小行星炸成碎片,以便消除其對地球的威脅?想法很好,但遺憾的是,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這種方法的前景可能並不如我們原先設想的那麼美好。
計算機模擬圖:被炸碎的小天體會在自身引力下重新聚集
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示意圖
這項研究顯示,小行星可能並不如我們原先設想的那樣容易破碎,甚至即便被炸碎,其自身引力也將很快將這些大量的碎塊重新聚攏到一起。
這項研究相關論文的第一作者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生查爾斯·米爾(Charles El Mir,他說:“這可能聽上去像是科幻小說裡的情節,但事實上,確實有很多針對小行星撞擊對策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他說:“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一顆小行星被發現正衝著地球飛來,那麼我們究竟是該將它炸碎比較好,還是設法對其施加一個外力,將其推離當前軌道從而不會撞擊地球比較好?如果我們採用了第二種方案,如何確保在能夠推開這顆小天體的同時不會導致它碎裂?這樣一個外力究竟該多大?這些都是需要研究來回答的問題。”
不意外的,要想很好的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對小行星的性質有一定的了解。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指出,即便科學家們已經對許多小行星的密度數據有比較好的估算,但是奇內部結構卻仍然不甚清楚。而這,就是計算機模擬可以發揮長處的地方。
研究的結果並不樂觀。米爾表示:“我們之前一直認為,較大的小天體更容易破碎,因為其內部的結構弱點應該會更多。但我們的最新研究卻並不支持這一點,小行星似乎要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堅固,要想徹底粉碎它,需要更大的能量。“
當然,小行星對我們來說,代表的也並非全都是威脅。比如科學家們就對小行星很有興趣,因為它們是太陽系早期形成階段殘留下來的“邊角料”,對它們開展研究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太陽系早期歷史;除此之外,一些公司也將關注的目標瞄準了在小行星上開採礦產的前景。
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3月份出版的《伊卡魯斯》雜誌上。(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