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傾向用網絡用語表達思想語言能力愈加貧乏
網絡環境下,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網絡用語表達思想情感。網絡用語雖然有時幽默活潑,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內涵的問題。很多習慣於使用網絡用語的年輕人,語言越來越貧乏,偶爾說句成語都覺得不習慣。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
受訪者認為年輕人語言貧乏的表現是基本不會說詩句(61.9%)和不會用複雜的修辭手法(57.6%)。
76.5%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
“無論是描述什麼東西還是事件,我都是用同樣的方式去表達。”福州市中學老師蔡筱佳(化名)感覺自己的一套語言系統已經形成了,很難再去重新創造新的表達形式。“隨著媒介的更新,有時我們不再需要用文字去描述,比如看到美景,你會把它拍下來,這讓人更不會去思考怎樣創造新的表達方式”。
“現在大家誇人,習慣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者用很多誇張的語氣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專業的丁歆(化名)說,漢語中有豐富的詞彙供人們表情達意,可現在很多都被簡化,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只會說“哈哈哈”。
調查中,76.5%的受訪者坦言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受訪者認為最明顯的表現是基本不會說詩句(61.9%)和基本不會用複雜的修辭手法(57.6%)。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大學生梁傑(化名)坦言,他平常基本不會說成語、詩句,也不會用一些修辭,而是不自覺地複制別人說的話。表達意思只會用一種方式。“有時候腦子裡想一件事情,無法很利索地說出來”。
75.2%受訪者建議年輕人訓練自己的語言邏輯
蔡筱佳認為,語言貧乏是一個思維惰性的問題,“常常思考應該怎麼去表達,自覺去積累和運用的人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丁歆認為,年輕人語言貧乏跟互聯網時代的氛圍和流行文化的傳播語境有關係。
年輕人出現語言貧乏的問題,70.9%的受訪者認為是由於互聯網時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簡潔的表達,65.4%的受訪者歸因於同質化表達、全民複制的網絡氛圍。
梁傑說,我國傳統的教育中,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很少,這會導致很多人成年後更加“不善言辭”。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認為,網絡語言在豐富我們的語言,創生了大量的流行詞、新詞語、新句式、新修辭,網絡詞語的長期、廣泛使用將會對我們的語言乃至社會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網絡語言的流行也在簡化我們的語言。“一個新詞語的迅速流行和人們’不假思索’地使用,會鈍化我們的感受,讓我們產生一種惰性,不敢面對真實的內心,以自我的’遁形’加入盛大的語言’假面舞會’。我們要警惕流行一時的網絡語言替換和遮蔽我們對生活的不同感受”。
改善年輕人語言貧乏的問題,75.2%的受訪者建議年輕人獨立思考,訓練自己的語言邏輯,59.7%的受訪者建議創造鼓勵多元化表達的平台和氛圍,57.1%的受訪者建議多讀經典,提高個人的文化水平。
蔡筱佳覺得,應該提出“什麼是好的語言”這個問題,如果知道好語言的標準,那人們就會盡力地通過各種途徑去達到這個標準。
“一個直面自己內心感受的人,他的語言一定生機勃勃,充滿差異化的表達,充滿創造活力。”申小龍認為,沒有不好的語言,只有不適合特定語境的語言。適合不適合,不是個人的判斷,而是集體心理的認可。“生活在這樣一個新詞語大量流行的時代,在積極吸納新的表達方式的同時,我們要努力用差異化的語言表達獨特的感受,以真正獲得自身的存在感”。
“你沒有辦法控制人們在網絡上說話的方法,因為這些是最能代表時代的表達方式,你要去更改,就等於是要改掉整個互聯網文化傳播的特色和傳播方式。”丁歆認為,如果網絡用語已經進入個人的語言系統,導致對以往表達方式的遺忘,就需要培養閱讀習慣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可以在日常的娛樂休閒中,選擇自己慣用的表達方式,但是心裡應該要知道標準的、更高水平的語言是什麼樣子的”。
“首先要尊重年輕人的創新表達方式,重視網絡用語對現代漢語發展的促進,理解流行詞語無可替代的表達功能。在這個基礎上要鼓勵年輕人’修辭立其誠’(語出《周易·乾·文言》,意為建立言辭以表現自己的美好品德——編者註)。”申小龍說,整個社會和相應的語言系統會在發展中做出選擇,大浪淘沙後留存下來的語詞,是生命力更強的語詞。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佔4.1%,高中學歷的佔20.9%,本科學歷的佔72.0%,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佔3.0%。00後佔2.0%,90後佔24.1%,80後佔54.8%,70後佔13.9%,60後佔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