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會致癌?你還是先關心下你的聽力吧
近日美國自媒體平台Medium上出現一篇名為《AirPods和其他藍牙耳機安全嗎?》的熱搜文章,文中稱來自全球40個國家的250名科學家向世界衛生組織聯名發函,警告包括蘋果AirPods在內的無線耳機會有健康風險,可能致癌。不得不說,在315這個敏感的節點上出現這樣一篇與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的文章,難免會引發大量關注。
剛剛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我也是心中一陣慌亂,默默的摘下了耳朵上戴著的AirPods,放到了一邊,本著對自己負責的原則,開始查閱資料,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甚至有點想笑。
文章是真的但只是舊聞新發
其實對於這一內容,美媒Quartz在3月13日已經發文進行闢謠了,《AirPods和其他藍牙耳機安全嗎?》一文提到的250名科學家簽署的請願書其實早在2015年就發布了,只是在今年1月進行了最近一次更新。
請願書文中的確引用了科羅拉大學生物學教授菲利普斯的說法,其中提到了無線耳機對人體造成健康威脅,因為它們被放置於耳道中,使頭部組織暴露在相對較高的射頻輻射下。
不過這個請願書的原文其實主旨還是科學家們對“非電離電磁輻射”的潛在風險表達擔憂,包括手機在內的大部分無線設備都會產生這種輻射,並不只針對無線耳機。
他們認為,現行的有關“非電離電磁場(non-ioniz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的安全標準過於寬鬆,不足以保護公眾健康;呼籲加大研究力度,對手機和其他無線設備的輻射問題進行更詳盡研究,完善政府標準。
無線設備真的會致癌?
查到這裡,我懸著的心不禁放下一半,不過在我拿起我的AirPods,準備將其重新戴上的一剎那,一個新的問題突然跳入了我的腦中,文章是舊聞,但科學家們的質疑是真的存在啊,那麼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研究,進展如何了呢?
去年2月,《紐約時報》曾聯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毒理學規劃處發布了兩項權威研究,實驗室通過讓小白鼠接受高劑量手機射頻輻射,來觀察小白鼠的生理表現,結果其中6%的雄性老鼠心臟生出了一種稱為神經鞘瘤的癌症,這一實驗充分的說明了射頻輻射的確與癌症相關,會有一定機率導致癌症的發生。
不過,事實上,實驗室的環境都是理論環境,往往只會考慮單一因素,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同人在使用電子設備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環境變量較大,正如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化學教授帕爾(Martin Pall)所說,人們不僅應該關注無線設備產生輻射的功率,還應該關注它的脈衝,然而目前為止相關研究很少。
看來目前為止,進展依然很緩慢,不過FDA設備和輻射健康中心主任杰弗裡·舒連說,即使絕大部分成年人每天頻繁使用手機,我們也沒有看到腦瘤等病例的增加。杰弗裡·舒連的發言已經能夠說明一些問題了。
當然了,僅憑發病率這一跡象來判斷,終究有些玄學,不過雖然我們無法確定這類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害,但是可以去理性的分析,我們不妨先通過資料來了解下輻射的概念,小編在經過一系列的查找,總結出了幾點,在這里為大家簡單的科普下,輻射只是個能量的稱謂,這能量有大有小,比如光也是一種輻射,不過單純的光線對人體卻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可見並不是所有輻射都是有害的。
而說到有害,對人體有害的是比光能量更高的輻射,也就是電離輻射,例如伽馬射線、X光、紫外線等。核輻射屬於電離輻射,只有這類輻射才是大家觀念中那種有可能傷害人體導致變異的輻射。
一般來講,電器發出的電磁輻射一般叫做電磁波,它的能量比光還低。只要功率不是大到能把你燙熟,那麼你也根本不用擔心它有什麼危害,這個說法是得到WHO證實的。
所以無線耳機正常戴不會有問題?
其實評價一個設備有沒有輻射不是看它的體積大小而是看它的輻射本身的大小。但藍牙Wi-Fi設備輻射對人體的輻射是極少的,可以說忽略不計。
那麼有多忽略不計呢?小編在網上搜羅到了一份關於輻射的數據,大家可以用作參考,一般來說,藍牙的發射功率只有1毫瓦,相對於其他無線設備的典型發射功率:Wi-Fi是80毫瓦,手機根據信號情況可能達到瓦特級別,對講機可以達到5W,車載對講機可以達到30W,超長波通訊設施會達到兆瓦級別。
當然功率大小是為了達到其設計目的而設定的,藍牙協議的應用範圍一般是10米以內,所以只需要非常低的輻射就能達到數據傳輸目的,而且藍牙所用的頻段是2.4GHz,穿透能力有限,也就是說能量衰減比較快,另外藍牙的輻射屬於電磁輻射,對生物的危害比較小,其實此前,我曾經諮詢過實驗室的研究員,確定這種輻射主要是熱效應,與核輻射中大量存在的電離輻射完全是兩回事。
因此藍牙耳機的電磁波是遠遠低於我們使用的手機的,比如長期使用藍牙耳機進行通話不但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相比於直接用手機通話,甚至還能夠一定程度的減少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美媒Quartz也報導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教授海費茨(Leeka Kheifets)的發言,其表示,相比手機,無線耳機產生的輻射影響顯然更小,因為手機需要和信號塔連接信號,而無線耳機只是短距離和智能手機連接。
相比於致癌,你更該關心聽力問題
了解到這裡,大部分的朋友應該可以安心了,電子設備的輻射應該算是比較安全的,關於AirPods的請願書,蘋果也可以放心一些了,但是!但是在我查閱資料的時候,還是翻到了一些了不得的內容,覺得就這個機會讓大家了解一下比較好,雖然輻射問題可以忽略不計,但無線耳機真的完全無害嗎?並不是!
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2日發布了一則內容,聯合國健康專家表示,全球有10億年齡在12歲至35歲之間的年輕人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的風險,手機播放的音樂音量過大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
以前人們聽歌時,因為線材的影響,可能在一些環境下還會有所克制,而無線耳機流行後,其極高的便利性無疑增加了人們的佩戴時間,
很多年輕人每天長時間戴耳機,可能面臨“未老先聾”。尤其是無線耳機風靡之後,它的便利性讓更多人增加了耳機使用時間。
WHO此前就曾提出建議:暴露在85分貝以上8小時或100分貝以上15分鐘都是不安全的。安全的聽力取決於聲音的強度、時長和頻率。
所以說,大家與其關注無線耳機是否致癌,不如關註一下它對聽力的影響,不要為了一時嗨,最終悔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