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高通、英特爾?魅族李楠:我們不停上套
半導體是公認的高科技領域,從設計到製造再到封測,全球沒多少國家能玩得轉,高端技術、人才更是掌握在美國公司手裡,光是英特爾、高通就是兩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了,在高性能芯片、移動芯片領域強勢無比。中國的半導體市場份額佔了全球三分之一,但是國內卻沒有高通、英特爾這樣的公司,這是為什麼?
大家都看得到國內公司技術、人才上的差距,可是只有這些限制嗎?魅族副總李楠在這個問題上給了一種有點不同的答案,是因為中國公司無法掌握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完全沒有定價權,是在“不停上套”。
魅族李楠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有這樣的感觸?別看現在魅族也轉向了高通處理器,去年就開始用了高通的驍龍845旗艦處理器打造的旗艦機,但是很多人可能忘記了2016年魅族大戰高通的那一幕——2015年在向發改委繳納61億元的反壟斷罰款之後,高通在國內收專利費已經是名正言順了,不到一年時間里高通就拿下了國內TOP10廠商中的絕大多數,即便是華為也要給高通繳納專利費,而當時最不服氣的就是魅族。
2106年及之前,魅族除了極個別型號手機上用了高通處理器之外,基本上都是用MTK聯發科手機,雖然有些玩家對聯發科嗤之以鼻,但是魅族確實如他們發布會上所說的那樣,“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不依靠高通做大做強的手機企業”,魅族創造2200萬銷量高峰的時候就是沒用高通的時候。
魅族不是第一個對高通專利政策不滿的公司,但以魅族的體量他們跟高通正面剛是注定沒有結果的,在高通選擇以起訴魅族索賠5.2億的方式之後,魅族除了召開一次發布會說明自己的委屈也無能為力,最終也跟高通達成了合作協議,至此國內主要的手機廠商無一例外跟高通達成了專利授權協議。
所以說有件事是很多網友不明白的,在很多人熱切期盼驍龍處理器、甚至對廠商不用驍龍處理器表達不滿的背後,這件事對廠商乃至整個國內手機行業是不利的,所以這個市場也離不開聯發科、海思、英特爾等競爭對手。
另外,高通在這個領域能夠如此“霸道”當然也要服氣,高通是最早投入網絡技術研發的公司之一,在這方面花了錢也獲得了多項標準必要專利,做到這個地步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有底氣才行,但是高通在專利授權上的貪婪連蘋果這樣的公司都受不了了,在有了第二備份的情況下也選擇跟高通翻臉,專利戰打了兩年了,而且美國FTC貿易委員會都針對高通的壟斷問題發起訴訟了。
至於英特爾,大家要知道X86是架構是他們的私有產權,除了AMD以及沉淪了的VIA之外,其他公司沒有合法授權了,而且英特爾也不會再授權了,AMD的X86授權也很早被英特爾要求收回,AMD打了多年官司才保住的。所以英特爾看起來沒有高通那麼霸道,實則是因為其他公司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此前微軟推出ARM平台的X86模擬器,英特爾都跳出來表示要保護他們的X86產權了。
了解了以上背景,大家對李楠所說的遊戲規則才能有基本的認識,他此前在知乎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Intel、高通,中國的芯片行業輸在哪了?》也做了回答,在這個問題下很多人回答的都是技術、人才、政策之類的限制,而李楠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第二種遊戲規則。
以下是他的回答:
“第二種遊戲規則
你們一直聽說intel ,高通各種專利費的說法,但是你不覺得這裡面最蹊蹺的,是ARM 就沒收多少專利費,這不是很奇怪嘛。。
事實上本質上我們說芯片,涉及兩種玩法。一種就是intel 奠定的intel inside 的玩法。高通梟龍也是Follow 這個玩法。
但是實際上整個產業鏈,後來還發展出了第二個玩法,就是全球協作,開源,配合知識產權收費的玩法。而高通的通訊芯片基帶,實際上是Follow 第二種玩法。
但是,把第二種玩法做到極致的,其實不是高通,而是ARM 。ARM 比高通更有資格收專利費,但是他的收費極其便宜。這說明了兩點:
第一在技術上做頂層設計的R&D ,並且持續做好,不需要收那麼多錢。
第二是沒有競爭,必然導致高價格。ARM 之所以不追求高價的專利費,很大程度上還是擔心一不小心X86 反攻倒算。。
看臉色定價。。。
而這兩種玩法裡面,其實對中國傷害最大的,長遠看,其實是第二種。甚至,更極端點,是第二種裡面ARM 的方式。。。
特朗普風頭很勁,但是民主黨的全球化設計,也是一群高人搞出來的。而且比明目張膽的敲你的錢,更加的隱蔽。
全球協作,開源,知識產權收費的玩法,的確有美好的一面。
全球統一標準,各國分別分工,無論從最總消費者的體驗,還是整體研發成本和速度上,都是最優。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其實沒有那麼美好。
就是:既然西方通過全球分工,分到了整個產業鏈的白領工作,那麼他到底是要做高通還是ARM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看他心情。。。。以及他內部的博弈結果。
(當非西方的企業躋身定價權集團之後,出現了外部的博弈,他們什麼反應呢,後面會有一個極好的例子)
如果ARM 耐心足夠,在未來控制局面之後如果突然變高通,你會更加的束手無策。。修正全球化的bug ,或者開始對抗所以中美對抗和中國開始各個基礎領域的自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隨著中國議價能力的提升,他不可能接受這套基於知識產權,而對於中國的產業玩家,卻完全沒有定價權的被動規則。
目前來看,在定價權的博弈上,我們很失敗。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對全球化分工修正的失敗,導致了中美的選擇越來越傾向於極端和對抗。。
最後的話最後,
回到問題,你們可以回想很多關於標準必要專利報導,你會發現,其實中國的媒體和讀者,根本就沒有洞悉這套設計的背景(70年代西方製造業被日本打敗)。
所以,我們輸,還輸在對局面的判斷和認知上。本質上這套設計是有套在裡面的。
我們應該一邊解套(爭取定價權),一邊自己做套(發展自己的獨立的知識產權規則和玩法)。而我們的選擇,其實是不停上套。。。
這樣的確能套出一些研發很強的企業,而且,這種企業最終躋身定價權集團,事情還並未結束。。。
現在看,他還要面臨美國對他躋身定價權集團的過程中所有問題的,全面的反攻倒算(目前孟的事情只是一系列指控的開始)。。。而這種行為,其實已經圖窮匕見了:這個位置,就不是給你坐的。
所以,這種選擇,其實解決不了中國全面的經濟問題。
ps有人說專利權人不會涸澤而漁,真是太天真了。蘋果都被收的受不了了,全球打官司。。。
DVD 行業已經是現成的例子(你可以查查後來專利權人有多離譜),是繳過學費的。否則,手機也不會堅決頂住這麼多年。這也不是誰害誰的問題,參與其中,都是博弈之後的自願選擇了。
但是長期看,中國到了不再follow 別人制定的規則的時候。
在商業戰場上,制定規則的人,才是最終的,永遠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