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吃“人類食物”有什麼影響?壽命會縮短
據國外媒體報導,對一頭飢腸轆轆的熊來說,任何垃圾箱、垃圾填埋場、農場、甚至一輛車,都能為它提供一頓“美餐”。但隨著城市化不斷擴張,熊和其它野生動物吃的“人類食物”越來越多,它們的行為和生理狀態也在隨之變化。
一項研究發現,常食用人類食物的熊冬眠時間最多會縮短50天。除了需要在冬季休息得更多之外,這還會帶來其它“隱藏影響”。有跡象顯示,與保持天然飲食習慣的熊相比,這些在冬季更活躍的熊的細胞老化速度更快。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DNA發生了一定變化:染色體端粒顯著減少。端粒一少,動物壽命自然會隨之縮短。
動物“所吃即所得”
對於部分動物來說,家畜、食物垃圾、甚至我們的寵物已經成了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使野生動物的身體發生了難以察覺、但十分重要的變化。
研究顯示,北美地區的美洲獅已經從抓捕天然獵物變成了偷襲家畜,甚至還會把人們養的貓狗抓去吃掉。除了引發與人類的衝突之外,這也大大改變了這些野生動物的身體狀況。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當美洲獅以家養寵物為食時,可能會感染寵物體內的“共患病原體”。能夠感染家貓的疾病也可能感染美洲獅,因為這兩種動物之間有著緊密的親緣關係。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科學家喬納森·鮑利博士(Jonathan Pauli)指出,這些都是“部分生態系統面臨的新現實”。在人類自己、以及人類種植、蓄養和丟棄的東西的影響下,生態系統正在發生一系列轉變。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野生動物在利用這些新資源的過程中,有贏家,也有輸家。” 鮑利博士表示。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博士生瑞貝卡·科爾比(Rebecca Kirby)剛開始參加上述關於黑熊的研究時,該研究是想弄清人類食物對熊的重要性。通過分析黑熊的血液和毛髮樣本,她發現人類食物佔黑熊食物的30%。
而對這些樣本的進一步研究顯示,這種新飲食習慣的變化也在細胞中體現了出來。食用更多人類食物的熊不僅休眠時間更少,端粒也更短,意味著它們的細胞衰老得更快。
“這進一步顯示了野生動物隨時隨地可以吃到人類食物所造成的影響。”科爾比指出。
以垃圾為主的飲食習慣
被我們丟掉的大多數食物都會被送到垃圾填埋場。無論什麼野生動物來到城市邊緣處,都能在這裡找到成堆成堆的食物。
由於數十隻北極熊來到當地尋找食物,俄羅斯一處偏遠地區最近不得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隨著海面冰層不斷變薄,臭烘烘的、唾手可及的食物垃圾對北極熊來說簡直難以抗拒。
近期有一項研究對伊比利亞半島瀕危的埃及禿鷹進行了追踪。研究顯示,這些鳥兒最喜歡在靠近垃圾填埋場的地方搭巢。用垃圾場中的食物餵養的雛鳥“營養更充足”,也更少遇到“食物短缺”的問題。
雖然這些鳥兒不挑食,但人類的垃圾堆似乎無法提供鳥類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用這些生活垃圾中收集的食物餵養的雛鳥體內的維生素和有機化合物水平更低,而這些營養物質對其免疫系統功能非常重要。
巴塞羅那大學博士生海倫娜·陶勒·阿梅特勒(Helena Tauler Ametller)解釋道,垃圾填埋場對這些生物而言,就像一把營養“雙刃劍”。
“垃圾填埋場對動物們來說頗具吸引力,因此它們可能會適當調整自己的行為,降低中毒等風險。”
“但另一方面,垃圾填埋場又充滿了各種威脅,比如有毒物質等等。此外,這些鳥兒會過於依賴垃圾場的存在。但為了遵守環境保護法,這些垃圾場未來可能會被移除。”
鮑利博士補充道:“我們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些隱藏的影響。但我們還在努力弄清這些充滿人類食品垃圾的環境對野生動物群落的再塑造作用。”(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