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摧毀小行星的難度高於科學家此前的預期
據外媒Cnet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摧毀威脅地球的太空岩石可能無法像科學家此前預期的那樣簡單。科學家們發現“流氓”小行星經常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漫遊- 就在上個月他們發現了一顆可能襲擊地球的小行星- 而處理這些潛在威脅的方法之一就是撞擊它們,使它們偏離軌道。
美國宇航局(NASA)已計劃在2020年實施一次行星防禦測試任務-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以測試小行星防禦系統的可靠性。該機構將發射飛船撞向名為65803Didymos的雙小行星系統中的較小行星,試圖在其撞擊地球前改變其軌道。
然而,科學家並沒有很多機會近距離地研究小行星,因此無法準確地了解它們的結構或它們如何被破壞。人們一直認為,更大的小行星可能更容易被摧毀,因為它們更容易產生裂縫等。不過如果小行星威脅到我們的平靜生活,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最好把它分成小塊,或者把它推到一個不同的方向?如果是後者,我們應該用多大的力量將它移開而不會導致它破裂?”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Charles El Mir 在一份新聞稿中問道。他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個團隊開始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即將出版的《Icarus》期刊上,該研究是基於對小行星撞擊的計算機模擬。他們輸入了數字重現小型小行星的參數,直徑大約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體積大約是其25倍的大型小行星,同時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行進。
之前的模型顯示大型小行星被這種類型的碰撞摧毀了- 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團隊發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根據他們的模型,小行星在撞擊後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嚴重破壞。
在撞擊後的幾個小時內,該團隊顯示大型小行星分裂成較小的碎片,但並未像先前的研究所顯示的那樣完全消失。由於重力的影響,飛離小行星的碎片被受損的小行星核心拉回到一起。
“我們曾經相信,天體越大,就越容易被摧毀,因為更大的天體更容易出現裂縫,”El Mir表示。“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小行星比我們以前想像的更強大,需要更多能量才能徹底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