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兩會建議:提前佈局5G產業應用加快商業航天立法
2019年全國兩會今日正式拉開帷幕。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今年向大會提交了三份建議,分別是《關於佈局5G應用、推動物聯網創新發展的建議》、《關於提高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的建議》和《關於進一步深化落實信息無障礙建設的建議》。
據悉,這是雷軍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七年。過去的六年裡,雷軍一共提交了14份建議,包括完善創業環境、大數據、公司法、人工智能、農村互聯網、新零售、一帶一路、設計產業等多個方面。今年兩會雷軍除了繼續關注5G、物聯網等與智能手機行業息息相關的領域之外,還將目光投向了商業航天和社會公益。
提前佈局5G產業應用推動5G與物聯網融合發展
雷軍認為,5G是數字經濟新引擎,產業應用不限於智能手機、基站建設等領域,更會推動物聯網、區塊鏈、社交、人工智能產品與應用的發展。由於5G技術能滿足機器類通信、大規模通信、關鍵性任務通信對網絡速率、穩定性和時延的高要求,因此物聯網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尤其與車聯網、無人駕駛、超高清視頻、智能家居等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應用到製造業、農業、醫療、安全等領域,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增長機遇。
不過他也指出,目前受制於5G基礎建設尚未完成,相關標準尚未明確,5G的服務與應用資源也不夠豐富等因素,5G的產業發展仍存在困難與挑戰。他建議我國提前佈局5G產業應用,推動5G與物聯網的創新融合發展。
具體而言,包括:加速工業物聯網應用,助力工廠智能化轉型;發展智慧農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發展無人駕駛與車聯網,提高交通智能化程度;普及醫療物聯網應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呼籲加快商業航天立法
雷軍的第二份建議與商業航天相關。
他指出,商業航天正在成為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巨大力量,不僅國外湧現出了SpaceX這樣的民營公司,國內隨著各項政策的出台,也成立了近百家商業航天公司。然而,與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現狀不相適應,我國在商業航天立法、行業政策、資質准入、資源共享、市場培育及產業發展等方面仍不夠完善。
他在建議中指出,世界上已有29個國家分佈了航天領域的國內法律或法規,而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航天法的航天大國。因此,雷軍提的第一條就是:加快推動航天立法,確保民營企業長期穩定、合理有效利用空間資源的權利。
除此之外,雷軍還建議:探索有利於商業航天發展的機制,出台落地政策及實施細則;推進航天製造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構建適應商業化的量產智能製造生態系統;完善落實政府採購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機制,開放商業航天公司的行業准入,拓展商業服務與應用領域。
社會公益:建議落實信息無障礙建設
雷軍的第三個建議是關於社會公益:深化落實信息無障礙建設。
他在建議中指出,信息無障礙不僅是技術研發問題,更是一個需要政府、企業、配套產業鏈、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統籌協調、緊密協作的系統工程,還涉及到全社會相關意識的提升。
雷軍提出的具體措施包含有五條:細化相關法律法規關於信息無障礙的要求,出台落地時間表;政府和公共部門提供服務滿足無障礙基礎要求,將信息無障礙列入相關採購標準;制訂人工智能物聯網信息無障礙標準,推動聯網智能硬件納入輔具採購名錄;鼓勵互聯網企業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投入信息無障礙建設;在高等院校相應院系增加信息無障礙課程,鼓勵全社會提供綜合配套服務舉措。(張俊)
以下為雷軍建議原文:
建議一
關於佈局5G應用推動物聯網創新發展的建議
近年來,物聯網作為全新的連接方式,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據IoT Analytics統計,2018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已經達到70億台;到2020年,活躍的物聯網設備數量預計將增加到100億台,到2025年將增加到220億台。全球物聯網產業規模由2008年500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近1510億美元。在中國,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與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融合發展,《2018年中國5G產業與應用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53.8億,其中5G物聯網連接數達到39.3億。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相關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7.24萬億元。
5G是數字經濟新引擎,產業應用不限於智能手機、基站建設等領域,更會推動物聯網、區塊鏈、視頻社交、人工智能產品與應用的發展。由於5G技術能滿足機器類通信、大規模通信、關鍵性任務通信對網絡速率、穩定性和時延的高要求,因此物聯網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尤其與車聯網、無人駕駛、超高清視頻、智能家居等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應用到製造業、農業、醫療、安全等領域,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增長機遇。
目前,受制於5G基礎建設尚未完成,相關標準尚未明確,5G的服務與應用資源也不夠豐富等因素,5G的產業發展仍存在困難與挑戰。但是,考慮到5G是各國未來一段時間主要信息基礎設施和技術競爭關鍵領域,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建議提前佈局5G產業應用,推動5G與物聯網的創新融合發展。因此,我建議:
一、加速工業物聯網應用,助力工廠智能化轉型
全球製造業競爭推動工廠向智能化轉型,物聯網作為連接人、機器和設備的關鍵支撐技術受到企業的高度關注。對於產生少量生產數據且對時延不敏感的設備,現有連接技術可以滿足其聯網改造。但對於時延敏感,高可靠性或產生大量生產數據的設備,傳統連接技術已無法滿足。在這種情況下,5G技術優勢能夠較好滿足工業控制需求,同時為製造企業提供遠程控制和數據流量管理工具,以便更高效智能地管理大量的設備,並通過無線網絡對這些設備進行軟件更新。
建議國家加大對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工業物聯網等重點領域的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引導中央、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圍繞大型製造企業上下游進行垂直改造,加強自動化產線、無人工廠等重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打造虛擬的產業閉環,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和整體國際競爭力。
二、發展智慧農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發展和創新的眼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以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隨著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5G技術的應用將為建設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奠定堅實科技基礎,帶動農業實現發展變革。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製定出台5G農業應用補貼和優惠政策,並鼓勵社會資本、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共同參與,因地制宜規劃打造智慧農業示範區、試驗區,並在經驗成熟後進行全國推廣,全面提升農業領域的高新科技應用程度。例如在養殖業,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進行基本信息管理、疾病檔案管理、防疫管理、營養繁殖管理,發展智慧養殖;在植保方面,借助物聯網技術自動探測和記錄區域內的微氣候、墒情等環境信息,並結合植物保護專家系統來精確地預測病蟲害的發生,從而通過無人機噴灑農藥,精準高效解決農業生產的植保問題。
三、發展無人駕駛與車聯網,提高交通智能化程度
在5G眾多的應用場景中,無人駕駛和車聯網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出現的引爆點——對通信網絡有著極高的要求,大帶寬、低時延、海量的連接數量、嚴密的覆蓋,這些都是5G技術的核心優勢。一方面無人駕駛具有巨大的節能潛力,在減少交通事故、改善擁堵、提高道路及車輛利用率等方面意義深遠,並可直接帶動智能汽車後市場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全球車聯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信息化、智能化引領,全球車聯網服務需求逐漸加大。基於5G技術的應用,智能交通領域將快速進入發展上行區間。
建議國家研究、制定和出台關於智能交通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支持產業發展。尤其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責任問題、技術試驗問題、車聯網的國家標準規範、智能芯片應用等產業發展關鍵點進行前置研判,通過鼓勵性政策支持交通運輸領域智能、安全、可控發展。
四、普及醫療物聯網應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物聯網技術在醫療行業有很廣泛的應用空間。服務患者方面,可以採用LBS技術實現智能導診,優化就診流程,還可以藉助可穿戴傳感器和服務解決方案進行遠程護理;保障設備質量方面,可以採用各類專用傳感器,跟踪設備使用情況,借助預測性維護來修復關鍵醫療設備存在的潛在問題,完善設備運維體系;環境監測方面,可以通過傳感器對ICU室、手術室等特殊地點進行環境監測和預警。同時,基於醫療護理全流程的健康大數據,在安全保護前提下的數據標準細化、完善,以及數據網絡的綜合利用也顯得尤為迫切。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逐步推動5G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加快完善醫療物聯網和健康大數據相關標準,制定醫療智能可穿戴設備及配套信息平台行業標準,出台針對物聯網企業在醫療領域投入科學研究、應用開發的鼓勵政策,使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物聯網、區塊鍊等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更好地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醫療新需求。
建議二:
關於提高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的建議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16年4月24日,首個“中國航天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同年,習總書記在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在航天事業發展征程上勇攀高峰,努力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今年2月20日,習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實踐告訴我們,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創新決定未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為新時期我國航天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目標,彰顯了黨和國家對我國航天事業的高度重視。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航空航天列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領域,為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在運載、衛星和空間應用等領域,湧現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一網(OneWeb)等大批商業航天公司,被認為是最為活躍的創業領域之一。據《The Space Report 2018》,2017年全球航天市場規模達到3835億美元,其中80%為商業航天。商業航天行業規模未來預計可達數万億美元,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可重複使用火箭、巨型商業星座、商業載人空間站等航天計劃,正在逐漸成真,彰顯出商業航天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巨大力量。
從國家來看,美國的商業航天發展最為全面完善,從頂層的立法,到政府層面的引導性採購,再到企業之間分工合作關係的建立,以及風險投資機構的進入,已形成了可自我持續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生態。
相比美國,我國商業航天雖然起步比較晚,但發展勢頭迅猛。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了“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航天科研生產,大力發展商業航天和衛星商業化應用,完善政府購買航天產品與服務機制”等內容。持續一系列利好商業航天的政策出台,進一步推動了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
隨著社會資本的進入以及各項政策的出台,國內已成立了近百家商業航天公司。然而,與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現狀不相適應,我國在商業航天立法、行業政策、資質准入、資源共享、市場培育及產業發展等方面仍不夠完善。因此,我建議:
一、加快推動航天立法,確保民營企業長期穩定、合理有效利用空間資源的權利
目前,世界上已有29個國家頒布了航天領域的國內法律或法規,美國建立了最為完善的商業航天法體系,明確規定了政府和軍方、民用航天和軍事航天的權責邊界,鼓勵通過商業服務獲得航天自主發展能力。
我國是航天大國中唯一沒有航天法的國家,商業航天公司缺乏明確的國家法律保障。亟需加快航天立法進程,建立商業航天市場准入退出、公平競爭、保險和賠償、安全監管等機制,構建較為完善的商業航天法律體系。充分發揮“法治航天”的戰略引領作用,確保不同企業主體長期合法享有同等市場地位,從國家法律層面護航商業航天健康發展。
二、探索有利於商業航天發展的機制,出台落地政策及實施細則
商業航天屬於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門檻高、投資大、戰略意義顯著,比多數產業更容易受到政府監管和行業政策的影響。亟需破解商業航天發展的體制機制桎梏,引導商業航天市場規範有序發展。
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國企與民企合理分工,形成協同合作、競爭有序的產業格局。制定商業衛星、火箭等產品的進出口許可證制度、商業火箭發射許可、商業衛星頻率許可等政策實施細則,探索建立航天人才雙向流動、國有航天企業技術轉讓等機制,切實包容、鼓勵商業航天新業態和商業新模式,進一步推動監管政策與製度的實施落地,清除民營企業深度參與商業航天的政策障礙。
三、推進航天製造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構建適應商業化的量產智能製造生態系統
航天裝備水平是衡量國家高科技生產力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商業火箭、衛星及衛星用戶地面配套等的量產對產品成本、週期、性能等均提出了新需求,極大拓展了航天裝備製造內涵和外延,傳統航天製造模式和配套技術難以滿足所需。
建議由政府統籌,國企、民企多方聚力,佈局商業航天產品智能製造,鼓勵民企參與航天裝備製造相關的國家重點項目,加速顛覆性航天技術創新與應用;制定商業航天裝備產品量產及上下游企業的培育政策及實施細則,加大航天智能製造技術共享和轉化力度,開放國家航天製造基礎設施,頒布航天試驗設施共享目錄、有償使用收費標準等。
四、完善落實政府採購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機制,開放商業航天公司的行業准入,拓展商業服務與應用領域
縱觀美國商業航天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通過技術轉讓、給予合同,政府扶持商業航天公司、培育商業航天市場,一手推動了美國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
為加速發展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建議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授予我國商業航天公司一定比例的政府訂單;簡化商業火箭發射、航天測控、無線電頻率等審批程序,引導鼓勵民營企業戰略性空間資源佈局,承擔軌道環境有序可控的應盡責任;進一步開放已有發射場,新增發射工位,滿足高頻次商業發射服務需求;降低或放開應用商業衛星開展服務的行業准入,拓展商業衛星在大眾生活和政府管理的應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
建議三:
關於進一步深化落實信息無障礙建設的建議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勝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現階段,帶動弱勢群體奔小康,已經成為中央關注人民幸福感提升的重點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中國有幾千萬殘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為殘疾人事業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報告(2018)》藍皮書和中國殘聯等機構數據顯示,我國現在殘障群體人數已經超過8500萬,視障群體人數已達1700萬,聽障人群超過2000萬。隨著老齡化趨勢加強,加強信息無障礙建設將直接惠及約兩億人。
在實踐中,我們注意到廣大視障、聽障和老齡群體對於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物聯網的需求非常強烈。這類技術應用對於健全人是改善生活,對於他們則是改變命運,如移動終端和應用程序在獲取信息、便捷出行、通訊交流等方面對殘障人士有巨大幫助。語音交互、物聯網、智能硬件等創新科技又為他們改善生活提供了新的解決路徑。做好信息無障礙工作是科技工作者職責,也是讓每個人平等享受科技帶來美好生活權利的微觀體現。
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信息無障礙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影響了殘障同胞等弱勢群體奔小康的進程。突出表現在相關法律法規已經頒布,但落地力度不足、保障細節尚未出台。社會各方面意識還比較薄弱,監督與激勵等配套措施也並不完善,信息無障礙相關產業鏈(硬件、軟件、內容和服務)還不夠健全。
我們發現信息無障礙不僅是技術研發問題,更是一個需要政府、企業、配套產業鏈、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統籌協調、緊密協作的系統工程,還涉及到全社會相關意識的提升。進一步深化落實信息無障礙要求,加強人工智能物聯網信息無障礙建設已經迫在眉睫,是迅速大幅提升弱勢群體的幸福感,樹立全球科技惠民標杆的重要機遇。因此,我建議:
一、細化相關法律法規關於信息無障礙的要求,出台落地時間表
本世紀初,聯合國就已經將信息無障礙列入行動綱領。萬維網聯盟(W3C)、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多家國際組織也出台了相應的技術標準,我國在實踐中也參考借鑒了國際先進經驗,特別是W3C WAI標準。國務院、工信部、中殘聯也先後出台多部法規推動信息無障礙建設,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現有的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
建議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明確增加並細化信息無障礙內容,特別是針對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物聯網能夠提出細化的操作要求,力爭殘障群體和老年人接入信息服務時,能夠買得到、買得起、用得了、用得體面。
同時,也建議相關部委能夠出台時間表,要求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在信息服務上分階段實現無障礙。建議設立中國信息無障礙貢獻獎,表彰做出巨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二、政府和公共部門提供服務滿足無障礙基礎要求,將信息無障礙列入相關採購標準
在信息無障礙的建設中,政府和公共部門是牽頭人,對全社會有著風向標的示範效應。特別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上,不能因技術問題而讓殘障群體掉隊。
建議在政府和公共部門(如醫院、地鐵、公交、銀行)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務上,率先實現信息無障礙要求,如政府服務的應用程序能夠達到手機無障礙要求;規範公交車的入站語音報站流程,加快公交車的服務數據化和輔助殘障人士便利出行的應用的建設,如可考慮基於地理定位向殘障人士的手機推送語音出行信息提示;銀行的自助業務辦理系統(自動櫃員機、和應用程序)能夠達到信息無障礙的基礎要求等。
建議政府部門在採購移動終端、智能硬件以及軟件服務(網站、應用程序)時,能夠將信息無障礙要求列入採購標準。
三、制訂人工智能物聯網信息無障礙標準,推動聯網智能硬件納入輔具採購名錄
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已經成為信息產業的新風口,我國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消費級物聯網平台,接入智能硬件數量處於領先地位。基於人工智能物聯網與智能硬件的聯動,可以大大降低殘障群體和老年人等群體接入信息社會的成本。比如視障及肢障群體通過語音交互的方式,借助智能音箱便利地完成啟動掃地機器人、開啟空調、獲取文圖視聽資訊等操作。
建議相關部委製訂人工智能物聯網的信息無障礙標準,對產品設計、硬軟件結合進行通用性規範,達到殘障群體與健全人可以同樣使用產品的目標。
同時,建議各地政府對殘障人士購買智能音箱、智能燈具等能明確幫助殘障人士提升生活水平的智能硬件給予相應的購買補貼。此外,將符合無障礙標準、能切實幫助殘障人士的智能硬件納入殘疾人輔助器具名錄,有助於讓殘障同胞更方便地享受萬物互聯帶來的美好生活。
建議統一養老數據標準和交換標準,讓智能硬件廠商可以基於標准開發產品,從而推進全國養老大數據聯網建設。
四、鼓勵互聯網企業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投入信息無障礙建設
我國相關企業在信息無障礙建設方面已初具基礎,而且人工智能物聯網又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但目前全產業鏈的建設並不完備。
產業鏈的完備首先體現在產品、服務豐富度方面。信息無障礙對產品、服務有著非常豐富的多樣化需求,如視障人士希望視覺信息可聽可觸,聽障人士希望聲音信息可視化,需要多方參與、滿足多樣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無障礙的建設上,企業是一線核心,主要涉及移動終端、應用程序、智能硬件、內容生產等多個維度,涵蓋了信息產業全鏈條的諸多環節,環環相扣,缺少任何部分都會造成無障礙體驗缺失。
建議政府鼓勵相關企業積極投入信息無障礙產業鏈,補齊服務缺失短板;在企業、機構自身產業鏈角色中,投入更多一線研發和運營資源,提高無障礙的開發優先級,特別是直接對接殘障群體,傾聽他們的需求;鼓勵大企業分享開發經驗,與政府及社會組織積極協作。同時,也建議政府對於成績顯著、有帶頭作用的企業能夠給予專項資金、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
五、在高等院校相應院系增加信息無障礙開發課程,鼓勵全社會提供綜合配套服務舉措
信息無障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教育機構是重要參與者,特別是在信息無障礙服務技能和意識的培養,以及產學研結合方向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議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的開發課程中增加無障礙開發課時,在工業設計系增加通用設計課程;鼓勵教育機構將信息無障礙列入通識教育;鼓勵全社會提升信息無障礙意識,並提供綜合配套服務舉措。
建議地方政府設置配套資金,用於給殘障人士學習使用移動終端、智能硬件的學習培訓。鼓勵相關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相關標準制訂,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領域輸出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