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會導致你變胖嗎?
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的腸道中含有約100萬億個微生物,統稱腸道菌群。沒有兩個人的腸道菌群會完全相同。腸道菌群是遺傳、飲食、環境和生活方式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產物。
在人體的眾多系統中,腸道無疑扮演著關鍵作用,通過多種機制進行消化、或產生飢渴感。如今,研究人員又將目光投向了肥胖者和消瘦者腸道菌群之間的區別,並根據研究發現制定個性化的體重管理療法。
人類基因組中有成百上千種使人們容易肥胖的基因差異,而肥胖又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且這些風險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呈上升趨勢,對雙胞胎的研究顯示,肥胖的遺傳概率介於40%至75%之間。這就意味著,其它因素仍有發揮作用的空間。不過,雖然腸道菌群有多種差異會影響體重,但科學家還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甚至不知道其中有多少與遺傳因素有關。
有些人要花更大功夫節食才能瘦下來,這可能要歸咎於腸道菌群。說得更具體些,與腸道菌群攜帶的酶有關,“我們吃下去的東西不僅會被自己的身體享受到,也會被腸道中的細菌享受到。細菌會幫我們消化由於缺少特定的酶而無法消化的那部分食物。”梅奧診所副教授、腸道菌群實驗室主任珀納•喀什亞普(Purna Kashyap)指出,“這一過程會為我們的身體產生額外熱量。因此這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關係。細菌給予我們的回報可謂’物超所值’。”
喀什亞普想通過測試,看看如果換成熱量更低的食物,腸道細菌是否能更高效地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這在食物供應匱乏時將很有幫助,但可能對減肥造成阻礙。
在一項先導性研究中,26名受試者採用了低熱量、富含蔬果的飲食習慣,而其中有些人減重的幅度不如其他人高。對受試者腸道菌群的分析顯示,有兩類特定細菌的含量會影響減重速度,其中有一種為小桿菌屬(Dialister)。
在難以減重的那部分人體內,這種細菌能夠分解碳水化合物,更高效地利用其中的能量,但喀什亞普表示,這些細菌只能控制一部分減重,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影響因素,“這些細菌會阻礙減重,這從生物學角度是說得通的。但它們發揮的作用有限,因為它們產生的熱量只佔人體所需的一小部分。”
雖然這項研究無法斷定這些小桿菌屬來自何處,但有一項研究發現,來自食物中的細菌可以改變腸道行為,從而間接導致體重增加。
研究人員分析了600名肥胖和非肥胖者的血漿與糞便樣本,發現與四種腸道細菌有關的19種代謝物可導致體重增加,包括與肥胖有關的谷氨酸、以及與胰島素分泌過多、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的支鏈氨基酸。
路易斯•布倫克沃(Louise Brunkwall)指出,這些代謝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食用的肉類,“我們發現代謝物中含有大量支鏈氨基酸,該物質常見於肉產品中。其它研究也顯示,攝入蛋白質過多會導致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這與我們的發現是一致的。”
布倫克沃指出,研究需關注腸道菌群的組成需如何改動、才能降低肥胖風險,還要弄清健康的腸道應該是什麼狀態,以及哪些因素會改變腸道的菌群構成。
哥本哈根大學諾和諾德基金會基礎代謝研究中心代謝遺傳學教授奧盧夫•佩德森(Oluf Pedersen)表示,目前人們還不清楚肥胖人群和消瘦人群腸道菌群的差別。但有一點很清楚: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非常重要,應含有多種不同細菌。
佩德森和他的團隊分析了123名非肥胖者和169名肥胖者的腸道細菌,發現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的受試者中,有23%的人肥胖機率更高,具有胰島素耐受性、血脂更高、血液中的炎症標記物也更高,這些都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體型肥胖、且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的受試者在過去九年中增加的體重比其他受試者都要多。
佩德森表示,腸道菌群多樣性各異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科學家知道,多重抗生素治療會導致體內菌群大量減少,並且永遠無法徹底恢復,目前尚不清楚腸道菌群多樣性究竟是體重增加的原因還是結果。但有證據顯示,微生物的確可以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一項研究發現,我們也許可以通過增加纖維攝入來提高腸道菌群多樣性。該研究作者、諾丁漢大學副教授安娜•瓦爾德斯(Ana Valdes)指出,人體在消化纖維時,腸道會將其分解為短鏈脂肪酸,包括丁酸鹽(一種與消瘦和降低炎症疾病有關的抗炎物質),“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採用高纖維飲食,就可以改善疾病狀態,增加丁酸鹽的分泌。”瓦爾德斯表示。“腸道菌群更多樣、且攝入纖維更多的人一般會食用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即食用後更不容易導致體內葡萄糖和胰島素含量激增的食物),能量消耗也可能更高。我們需要好好測試這一點。但腸道細菌的確可以將纖維素轉化為能夠調節胰島素敏感度和能量代謝的物質。”
最近科學家在研究體重與腸道健康之間關聯方面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其中涉及一類叫做Christensenellaceae的細菌。在約97%的人體內,該細菌數量都達到了可探測水平。但科學家發現,該細菌在較瘦者體內數量更多。
研究人員在研究可遺傳的腸道微生物時,Christensenellaceae排在首位。世界各地人群的腸道菌群中都有這種微生物,並且從年齡很小時就已經出現,就連嬰兒腸道中都有它的存在。
“我們此前從未聽說過它。”該研究帶頭人、馬克斯•普朗克發展生物學研究所微生物科學部門主任露絲•雷伊(Ruth Ley)表示,“我們不得不回頭看看它這段時間到底藏在了哪裡,但這種微生物才剛剛被命名,因此還無法通過名字檢索。”
研究人員對一個與肥胖有關的微生物群做了修改,在其中加入了Christensenellaceae細菌,然後將這個菌群移植到了小鼠體內,結果發現,該細菌能夠阻止小鼠體重增加。
“由於宿主基因只能解釋細菌相對豐度的40%,我們不知道剩下60%的Christensenellaceae細菌究竟從何而來。”吉莉安•沃特斯(Jillian Waters)表示,她是發現該細菌抗體重增加能力的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她有種預感:這種細菌可能來自我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中。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分析該細菌的功能和來源,為未來製定相關治療方案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的方法,能夠改善腸道健康,並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招募了1000名受試者,要求他們每隔5分鐘測一次血糖,並記錄自己的飲食、睡眠情況和身體感受,為期一周時間。結果發現,受試者對不同食物的反應有所不同。
“許多食物產生的反應是我們可以預料到的。例如,食用不含糖食物可以讓大多數人的血糖維持在穩定水平,甜食則會使血糖濃度激增,但增加的程度因人而異。”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伊蘭•西加爾(Eran Segal)表示。“番茄會使一些人體內的血糖濃度大幅上升,因此食用時應加以控制。還有些人發現,某種食物單獨食用時可能對自己不利,但與另一種食物結合食用就會好一些。”
研究人員利用收集到的數據,了一套計算機算法,能夠通過某人的腸道細菌組成,預測其血糖水平會對各種食物做出怎樣的反應。他們讓25名受試者連續一周食用對血糖“有利”的食物,然後再食用對血糖“有害”的食物。這些飲食改變了受試者的血糖反應,成功使血糖水平維持在均衡水平。
西加爾稱,我們的腸道細菌和對不同食物的血糖反應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但這需要很長時間。而且與其他人的腸道相比,變化後的腸道仍會更接近自己原本的腸道。
這套算法已經授權給了Day Two公司。該公司在以色列和美國提供服務,併計劃近期向英國擴展。西加爾正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身上開展研究,觀察通過該算法制定、並長期沿用的定制化食譜能否使病症有所好轉。
研究人員認為,接下來五年之內,還會有其它定制化治療方案應運而生。但科學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喀什亞普指出,腸道細菌能夠進行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我們需要弄清這些細菌是如何影響這些反應過程的。這些反應會導致肥胖和糖尿病,都是很複雜、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微生物群是可變的,我們可以修改它。如果能弄清腸道菌群如何驅動這些反應,我們就應當能讓它更加’有的放矢’,影響對肥胖的治療。微生物群無疑正是這種解決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