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賽中國失利遭“聲討” 成績真的代表水平嗎?
據報導,當地時間2月25日,第十一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杯賽結果公佈。在團體排位中,中國隊排名第六;在個人成績排名中,中國選手的最高成績是第15名。6名中國選手中,4人獲得銀牌,1人獲得銅牌。
在2017第九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杯賽中,中國選手曾獲得個人第一名和團隊第三名的好成績。
對比之下,有人將今年的比賽結果描述為“數學大賽中國隊全軍覆沒”,一時間在網絡上引發廣泛熱議。
成績重要,但並不代表數學水平
與過去世界大型數學競賽場上中國選手的表現相比,此次比賽的結果的確有些不盡如人意。
但在專家看來,這並不能代表全部的數學水平。
事實上,中國與排名第三的以色列隊也僅有4分之差。
“就像葡萄酒的質量分年份一樣,可能有的年份好,有的年份會差一些,數學競賽選手可能也是這樣。”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王永暉表示。
對於鋪天蓋地的網絡“聲討”,北京師範大學數學史與數學教育教研室副教授李建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其實並沒有多少人真正關注數學國際競賽,只是一些人在鼓譟而已。
“當然,我們國家應該重視諸如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等國際性青少年數學競賽活動,但無須上升到關乎國家榮譽的高度。無論學生還是教練,只要按照規範的流程組織和培訓,取得優異的成績應該是必然的事情。”
以“全軍覆沒”來形容此次比賽結果,雖然暗含人們對中國選手的高期待,但不免過於誇張。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唐貽發認為,應理性看待數學成績。
“在給學生批改作業或考卷時,我不是看學生做對了多少題,而是重點關注他們的思路和思維方式。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只代表了他們對當下這幾道題的理解,不能代表一切,更不能草草對其數學潛力下定論。”
罪責不在“禁奧令”
2014年,相關文件指出,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部分科技類競賽獲獎者的保送資格被取消。
2018年,教育部發佈公告,要求清理規範基礎教育領域競賽掛牌命名表彰活動。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近期正在進行競賽的清理認定工作,經過認定之後,清單之外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將一律不得組織進行。
除此之外,地方也陸續出台政策,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活動。有人便將此次競賽失利歸咎於近年來的“禁奧令”。
受訪專家表示,即使取消與升學的掛鉤,家長讓孩子學習奧數的想法也是不會消失的。多學數學人更聰明,這早已成為家長心中默認的“真理”。
“國家是禁止’奧數’了,但中國的學生花費在’奧數’上的時間並沒有減少,兩者實際上沒有必然聯繫。”王永暉說。
王永暉認為,數學競賽不僅僅是為了拿金牌,更重要的是培養未來的數學家。
在數學競賽的教育過程中,需要高水平的數學家參與指導,而非當前社會商業性的奧數培訓,“高手才能帶出高手”。
讓“數學熱”而非“數學競賽熱”
“競賽不一定善終。”唐貽發在中學時代也參加過全國數學聯賽,有過一些體驗。他有時會在國科大的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一些問題分組“對抗”,但重在交流合作。
在他看來,“競爭有利於激發思維創造活力,但大規模競賽和為此進行的持續性訓練未必是件很好的事情,很多情況下帶有功利性。
而天天刷題出好成績,會使得學生在其他方面有所缺失;還有些學生解題很厲害,但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表現不佳”。
“數學競賽只是數學活動的形式之一,其本質是給一些孩子提供獨特的交流平台。適合的孩子來到這裡,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李建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數學競賽成績優異的孩子當中,有不少人具備成為數學家的潛質,但好的數學家未必一定要經歷數學競賽的考驗。
中國農業大學數學系教授潘承彪則認為,中小學數學競賽“熱”高溫不降的根本原因是競賽成績與升學掛鉤,在我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少且不均衡的情況下,這對中小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學校的教育目標及其正確發展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影響。
尤其是不應組織小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關鍵是要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引導喜歡數學的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研究。”
在李建華看來,當前數學教育存在的重要問題是數學教育的去數學化,數學領域越來越少有人能踏踏實實地追求對數學的深刻理解,“未來,希望不是奧數熱門,而是數學會一直成為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