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DNA:35%的孤獨寂寞來自基因遺傳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DNA,它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人們的孤獨感35%來自於基因遺傳。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作者表示,這些基因仍然對我們周圍世界產生反應,因此你的DNA並不一定會讓你感到孤獨。
DNA可以解釋人類35%的孤獨傾向,通過對成年雙胞胎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那些具有神經質人格特徵遺傳因素的人群更容易感到孤獨。
這些因素意味著有些人更容易感到孤獨,但是通過情感聯絡和增進友情,可以幫助消除基因上的孤獨傾向。所謂的“孤獨流行病”不僅讓人更加悲傷,還對人體綜合健康構成威脅。
此外,群體孤立與罹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甚至死亡密切相關。因此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分子,我們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表現出最好一面。
但如果你曾在擁擠狹小的房間裡無助地感到孤獨,那可能與你的遺傳基因密切相關。更準確地講,依據發表在《人格研究雜誌》上的最新研究報告,大約35%的孤獨感是由於我們的遺傳基因造成的。這並不意味著有些人注定一生孤獨,而有些人卻不是這樣。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西安大略大學管理學和組織學教授朱莉·埃特金·舍默爾(Julie Aitken Schermer)博士解釋稱,它繼承了自身的潛在高度,但如果將它放在沒有光線的環境中,人們就不會意識到它潛在的高度。
同樣地,如果有孤獨傾向的人被置於一個多元化環境,他們更有可能體驗到孤獨。對於科學家而言,分析基因和環境對孤獨感影響的差異性仍是一項挑戰,而雙胞胎研究在哪裡能派上用場呢?
以一對雙胞胎為例,他們在同一個家庭環境中相伴成長,基於他們是否是異卵雙胞胎還是同卵雙胞胎,他們將分享50%或者100%的DNA。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比普通兩個人擁有更多的共同點,例如:基因、生活環境。舍默博士說:“如果其中一個雙胞胎在班級裡交朋友,並且對自己與他人的交互水平感到滿意,那麼他就不太可能感到孤獨。”
同卵雙胞胎可能有相同的孤獨感遺傳性,如果他們所處環境在人際關係方面不那麼令人滿意,他們更有可能感受到孤獨。舍默博士的研究支持這一觀點,他發現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更容易感受到相似程度的孤獨。
儘管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由這些經歷塑造的,無論經歷豐富與否,總有一些性格特徵遺傳給後代。這些性格特徵分為“五大類”:開放型、盡責型、外向型、親和型和神經過敏型。
之前研究表明,神經過敏與孤獨有關。但是捨默博士稱,這項最新研究不僅如此,存在一種遺傳因素導致神經質與孤獨感的共同表達。如果你有些神經過敏,將更有可能擔心自己的處境,擔心自己的命運,陷入沉思,這可能會加劇你的孤獨感。
一些人甚至被歸類於舍默非正式分類的人群——“超神經過敏者”,舍默說:“他們如果只關註消極的一面,就更有可能避免交互,感到更加孤獨,因為他們與其他人沒有社交聯繫。”
但是“超神經過敏者”不要擔心,或者至少不要擔心那麼多,你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對抗神經過敏。澳大利亞一項研究表明,專注力,是一種積極思考並儘可能保持當前精神狀態的練習,可能有助於穩定超神經過敏者的情緒。
舍默博士稱,這種存在感對於每個人而言都不一樣,從社會群體角度來看,我非常擔心我們正在造就一群更加孤獨的人,因為他們沒有人際關係,而是通過電子方式聯繫在一起。我從事教育工作許多年,之前當我走進教室時,會看到學生們在一起聊天,我不得不告訴他們安靜下來聽課。但是現在當我走進教室,卻是一片寂靜,每個學生在上課前都在看手機或者筆記本電話。非常諷刺的是,我現在需要告訴他們放下手機,試著和身邊的同學說話交流。
人們正在逐漸失去現實的社交網絡,因為他們已被虛擬電子社交軟件所屏蔽。你不僅僅是進行唾液DNA測試來證明你的孤獨風險因素,但是你可以少花點時間想想孤獨感,並考慮什麼樣的社交互動,像植物依賴陽光一樣,幫助你達到你潛在的高度。
舍默博士稱,內向的人可能會感到孤獨,但是他們不需要很多朋友,只需要一次愉快的交談即可。你可以坦誠地告訴自己,要想減少孤獨,對生活更滿意,你需要多大程度的互動。
我們或許應該從自身角度思考,對別人真誠相待。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社會群體的一分子,存在孤獨感不是性格上的錯誤,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與他人交往。這不是你的弱點,而是你對自己的洞察分析。(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