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貨版HomePod評測:Siri用了一年半終於學會中文
2017年6月,蘋果公司全球發開發大會結束後,體驗區最擁擠的區域是右手邊的一個角落,人們簇擁著那場發布會壓軸出場的HomePod拍照拍視頻。可能因為當時只有樣機、又或許蘋果要刻意保持神秘感,這兩台機器就放在三尺長的桌子上,卻被保安緊緊盯著不能觸碰。
我們第一次見到HomePod,是在2017年WWDC大會的體驗區
再次見到HomePod的消息已7個多月後,即便是美國用戶,也在2018年2月才在本土等到它開售。蘋果向推進自己首款智能音箱的過程比預想的要慢得多,直到2018年12月初,才宣布中國上市的時間,又過了一個月,我們終於拿到了這款產品的行貨。
行貨到來,已經是2019年1月
圓形音箱背後的故事
2017年發布之初,HomePod曾被各種惡搞,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如下這張圖。
HomePod發布之初曾被網友瘋狂PS
但拿到手完全不會有這種感覺——在新浪數碼之前的很多次評測中,我們都會強調“效果圖”跟“實物”之間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別。
“質感”這個東西,是從圖上上都沒法感受到的,HomePod也是如此,蘋果對自己首款智能音箱很捨得下本,上手一掂2.5公斤的重量就能有個初步感受,如果打開箱子摸一下,這種質感會更明確一些:無縫式網眼織物緊繃在圓柱形的箱體上沒有半點鬆垮;頂部半透明的Siri波形顯示像所有蘋果產品一樣細膩。通電之後,通過橡膠底座傳導到桌上那Duang的一聲極富質感。
頂部藏著Siri
蘋果近年逐漸拋棄直線,圓弧成了產品設計的主旨,我跟同事開玩笑說,這產品一看就是Ive團隊的手筆,不信你看近兩年的手機和手錶。
當然,並不能說這個外觀只是喬納森爵士的個人愛好,電子產品的外觀都跟功能之間永遠是互相依存的,蘋果的設計團隊非常明白這一點。
具體到HomePod上,圓柱形外觀是為了揚聲器的佈局和空間感知技術服務。
近年蘋果的產品越發圓潤
配一張透視圖來便於理解:
HomePod內部結構透視
底部七個高音單元,中間六個麥克風陣列,再上是一組低音單元,頂部是A8芯片,還有觸控部分。
對傳統音箱來說,麥克風陣列和控制芯片可以沒有,揚聲器才是它們最核心的部分,連接功放把音源的素質表現出來就行。而智能音箱不一樣,它要具備聯網能力,一定的運算能力,還有麥克風,這些都非常關鍵,沒有就成了傳統音箱,無法跟外界交換信息。
所以你看到大多數智能音箱都是圓柱/或者360度的設計,主要是為麥克風佈局:只放一個結果就是用戶必須要在麥克風那面跟它大聲說話才行。組成麥克風陣列而不是單個麥克風,原因也就在於此,A8芯片+多個麥克風都在待命狀態,無論放在房間什麼地方,包括大聲放音樂的狀態跟它說話都能聽到。
HomePod的麥克風陣列還多了個功能,就是空間感知技術,簡答理解就是通過麥克風陣列讓音箱偵測附近物體反射回來的聲波。知道自己是在房子中央還是靠牆,之後交給A8芯片去計算輸出。
舉例來說,如果是靠牆的狀態,A8會指揮揚聲器們將音樂中的直達聲和中置人聲傳向房間中部,將環境混響和合聲部分對著牆壁反射。
偵測反射聲音並分離音樂不同聲音
這並不是玄學,而是一套軟件硬件結合的機制,以此營造出寬廣的空間感和縱深感。傳到人類的耳朵裡,結果才是主觀的“動聽”。
此想法並非蘋果首創,在它之前,新生代最有名的音箱品牌Sonos曾做過一個叫Trueplay的功能,也是輸出調整類功能。但因為自己音箱上沒有麥克風或拾音不夠好,它需要打開手機,讓iPhone的麥克風測量周邊噪音,同時檢測房間牆壁、家具對聲音的反射,然後手機數據回饋,調整Sonos音箱的輸出。
2016年我第一次體驗Trueplay時候,曾感嘆它是音箱中的黑科技。2年多之後,HomePod悄無聲息地自動完成調整過程,這很“蘋果”:讓用戶少動手,不需要考慮把音箱擺在哪,因為擺哪都一樣;他們甚至都不需要知道還有這麼個功能,只要接受就好。
HomePod版Siri
除了一根電源線,HomePod身上沒任何接口,它播放音樂主要有兩種方式:Apple Music和AirPlay 2(中文名隔空播放2)。
對,沒有藍牙,也沒有AUX有線輸入。
這同樣很蘋果:因為技術原因,藍牙傳輸的音質大大不如WiFi流媒體,蘋果顯然不希望前者拉低自己首款智能音箱的音質;而有線輸入……手機都沒3.5接口了,音箱更別想了。
除了一根電源先,機身上再無其他接口
這兩種傳輸方式都能保證HomePod的音質保持穩定水準,不會因為連接方式的不同導致體驗差異很大——我們曾經試過一些國產智能音箱,WiFi流媒體播放是1000塊音箱的水準,連藍牙變成100塊的水準(藍牙技術所限)。
對HomePod來說,最佳音源仍是Apple Music(嗯蘋果就是這麼打通硬件和服務的),通過Siri來選歌。雖然Siri在很多人眼裡不夠機智,但播放音樂常用的口令它理解的很透徹。因為同一個Apple ID在配對的時候,它就會明白你喜歡什麼音樂,並隨著使用時間漸長理解的更透徹。
HomePod的主要控制方式是語音,讓Siri去做各種事,雖然也能通過頂部觸控區手動,但用的不多;手機端則需要支持iOS 10以上的設備,具體來說就是iPhone 5s後更新的手機、iPad mini 2,iPad Pro、iPad Air或更新的平板、或者iPod touch第六代。
最簡單直接的控制方式是語音,也最高效。播放,暫停這些口令自然都是沒問題的,它還能在非常大的音樂聲中聽到“嘿Siri”的喚起命令(前面說的麥克風陣列),或者理解把音量開到51%,快進30秒之類,並回答“現在放的這是什麼歌”這樣的命令。
如果你同時有兩個HomePod,玩法會更多。兩個音箱既可以獨立使用(比如客廳放一個,臥室放一個);也可以搭配變成左右聲道。
兩個音箱組合更有意思
Siri的控制在多個音箱時候也能串聯起來,不用去挨個喊播放停止,用戶只要對著一個發出命令就行,比如“把所有音箱的音量都開到最大”;還可以用一個音箱控制另外的,比如讓臥室的HomePod命令客廳那個放點搖滾樂。
在HomePod身上,除了控制音樂,HomePod還有更多功能
除了播放音樂,沒有屏幕的Siri也能做些機智問答講個笑話,或者幫上個鬧鈴提醒之類的。
蘋果會根據不同設備形態,給Siri賦予不同的功能,比如可以HomePod可以接Siri發短信或接電話。此時手機跟音箱要在一個局域網下,有點類似Mac的Handoff功能,但HomePod能在電話響起之後回答“誰在給我打電話”“剛才誰打過電話”這樣的問題,這點是iPhone之類都做不到的;此外兩個錦上添花的功能是“我的iPhone在哪”——手機不知道放哪了,用HomePod喚起,或者讓HomePod幫記個日曆之類。
配對時候,HomePod會申請自己的權利,表明功能
因為沒屏幕,有些在iPhone能做的事它做不了,比如幫忙導航回家之類。在沒屏幕這個前提下,HomePod上的體驗比手機要好,畢竟有那麼多麥克風,你對它說話不用刻意離得很近生怕它聽應不見。只這一點,就比手機版Siri體驗好很多,在實際使用HomePod的時候,雖然頂部觸控區域也能喚醒Siri,但使用這種方式的機會並不多,只要2天,就能習慣全程動嘴的方式。
有段時間我曾把HomePod接逆變器放在車裡用,它對“嘿Siri”的回饋比iPhone好得多
AirPlay則是更廣泛的播放方式,有它存在,意味著任何在iPhone/iPad/Mac上的聲音都可以投射到HomePod上,對國內用戶來說,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之類的就都不是問題了。
因為是AirPlay 2代,在手機端可以單獨控制多?個音源播放,並隨時切換。音箱本身也可以在Apple Music和AirPlay音頻之間隨意切換,有一秒延時,但對體驗影響不大。
一個音箱在兩個音源之間切換
音質部分
按常規理解,音箱這東西是箱體越大,揚聲器越多;揚聲器越多,音質越好。
所以打開HomePod之後,很多人會對它有個理解的偏差,它的音量音質跟體積並不成正比。
HomePod的體積跟音量有很大反差
如同前文所說,這個18厘米高的箱體裡藏著7個高音單元和一組低音單元,蘋果官方還特意強調“高振幅”,振膜的總振幅可達20毫米。從基本素質來說,揚聲器+調節本身不錯,加上A8芯片的後期調整,整體聲音非常鮮亮,動力澎湃。
在發布之初主打音質的HomePod彷彿是一碗現場製作的拉麵,對比一些同類,它的聲音彈性非常好,大概就是《食神》莫文蔚手打牛丸那感覺。
如果你讓兩個HomePod組合,會產生1+1>2的效果,此時音樂中的聲音分層會更清楚。
蘋果從沒公佈過Apple Music音頻碼率,所以參數無跡可尋。在發燒友眼裡,2799元只是一根線材的錢,而對90%的普通用戶來說,HomePod的音質已經超出期待。當然,還得補一句:音質這事很玄學,同樣的設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
延伸功能:智能家居控制
在去年我們做過一個國產智能音箱的體驗總結,其中一個衡量標準就是它的延展性能,包括與手機的互動(比如動嘴就能記個日曆這種),和與智能家居設備的互動。
後者看起來更關鍵一點,你看米家iOT產品這兩年有多火,就會明白用戶需求。
HomePod當然也能控制HomeKit智能家居產品,包括“嘿Siri 開燈”——單個設備控制,和“嘿Siri 早上好”——預先設定的開燈開窗簾等情景控制;還能當智能家居中樞——這比家裡必須放個iPad才能遠程控制要理智的多。
HomePod可以作為“家庭”的控制中樞
在過去兩年,能看到蘋果的努力,比如跟綠米合作網關,一下接入了N多款原屬於米家的設備,還有最近上線的小燕智能生活套裝,價格已經比Eve那套便宜了許多。但我們得說,HomeKit陣營還不算豐富,整體速度依舊不夠快。
總結:音質點贊智能家居需加強
從HomePod最初發佈到行貨發售這一年半時間裡,中國的智能音箱們從繁榮到平靜,從低端到高端已經更新了多輪,蘋果卻一直不緊不慢,用自己節奏推進自己的首款智能音箱。如今HomePod版Siri終於學會了中文,相關音樂服務也終於都對接完畢,這次終於在國內上線。
對比國內競品們,它的優勝之處依然在音質方面,當然,這是建立在2799元價格基礎上的;而小愛或小度等同學,為了快速普及把價格壓到極致並沒太多考慮這事,音質並非他們所長,即便做出來,價格提上去也未必有用戶買單。
這正是蘋果的機會,它的對手不是那些傳統音箱。在3000元檔次內,它是智能音箱(谷歌亞馬遜都沒進國內)裡音質最好的。受眾應該首先是喜歡音樂的人,不一定是發燒友,但對音質有一定要求(又不想花幾千塊只聽音樂);在這個基礎上,一個能跟自己互動,系統融入蘋果生態的產品,是各方面都比較均衡的選擇。
HomePod
如果未來蘋果能讓自己的HomeKit產品更多一些,它的發揮空間還能更大。顯然,蘋果自己這邊硬件已經準備妥當,不過對HomeKit陣營中第三方合作夥伴的刺激還不夠。如果HomeKit設備覆蓋面更廣,也會給HomePod添加更多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