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巧成拙:小米雷軍緣何最近比較煩?
按理說,紅米此前在市場中的表現相當不錯,尤其是在海外市場,此次品牌獨立又發布了自己滿意的新品Redmi Note 7,高興還來不及。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看來事情遠非紅米品牌獨立這般簡單。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讓雷軍如此鬱悶?
近日,紅米品牌獨立始終是業內關注的焦點。雖然業內對於此次紅米品牌獨立褒貶不一,但從小米董事長雷軍在紅米品牌正式獨立,Redmi Note 7發布會及會後接受媒體採訪的系列言論中稱自己很是鬱悶。
按理說,紅米此前在市場中的表現相當不錯,尤其是在海外市場,此次品牌獨立又發布了自己滿意的新品Redmi Note 7,高興還來不及。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看來事情遠非紅米品牌獨立這般簡單。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讓雷軍如此鬱悶?
智能手機:紅米獨立進退兩難的性價比
這裡我們不妨先看看截至到去年11月份,賽諾發布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統計及排名。從這個出貨量的排名不難看出,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已經滑至第6名。按照雷軍在小米年會上所言的5G到來之前的2-3年內只要站穩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理應包括中國市場)第一陣營的位置就是勝利這個標準,顯然小米的手機業務已經處在了第一和第二陣營的交叉口,更不用說雷軍去年年初提出的10個季度重返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已經是夢想了。
面對此種形式,雷軍近期宣布了紅米品牌的獨立。究其原因,按照雷軍的說法是給小米解套,讓小米品牌分身出來主打中高端市場,紅米則依然定位在極致性價比。不過,在外界看來,這很可能是雷軍最不願意看到和麵對的競爭方式。
理由很簡單,此前一直所謂精於主打性價比(低價)戰略的小米並未能助其在銷量上實現此前雷軍此前製定的進入中國智能手機第一的目標,相反其排名始終處在滯脹狀態。稍微松勁,就有可能連第一陣營的位置都保不住。而此時進入主要依靠以創新和品質帶動品牌溢價的中高端市場,小米無論從技術還是營銷的角度將更難找到與之相匹配的資源和優勢。
此外,小米去年發布了近15款手機(包括紅米和小米),但由於其在中國市場一直表現疲軟,基本是靠海外市場(主要是印度市場)支撐增長,而印度市場又主要由紅米支撐,非但沒有彰顯出小米具備以創新和品質帶來品牌溢價進入中高端市場的潛質,反而強化了業內和市場對於小米品牌低端(很難存在品牌溢價)的認知。
由此不難看出,雷軍讓紅米品牌獨立,看似很好地將紅米與小米做了很好的區隔,但這也僅僅是品牌名稱上的不同,雷軍面臨的是業內和市場對於整個小米品牌低端的認知,也就是說,紅米品牌的獨立,並不會理所當然地讓小米品牌的溢價顯現,即便是表面上價格處在中高端價位,故最好的情況還是以所謂的性價比來參與市場競爭。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紅米品牌獨立的戰略價值有可能大打折扣,長此以往,之前與紅米混雜在一起的小米與自家紅米相比尚存的品牌溢價也有可能被稀釋。真是拆分難,不拆分更難。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原因讓小米手機陷入今天如此尷尬的境地?
眾所周知,自小米手機上市,其市場定位從開始的“為發燒而生”演變到主打所謂性價比的“國民手機”,而這種定位在紅米品牌出現之後更加被強化(通過更低的價格和洗腦式的營銷)。隨之發生改變的是,小米手機出現系列諸如Wifi斷流、屏幕漏光、碎裂、無故死機、關機,甚至是炸機等諸多故障,並在中國質量萬里行的投訴中一度位居國產手機投訴之首,甚至還出現過採用與產品說明不相符的低劣配件(例如換芯門、換屏門)的現象而被市場和用戶詬病。而這背後與小米在供應鏈端的合作策略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是一個牽涉到諸多供應商和製造商在內的供應鏈密集型的產業,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影響到最終手機產品的品質和體驗。可以說是牽一發,動全身。所以保持與供應商密切、友好的合作關係對於手機企業不僅至關重要,某種程度上還事關生死。就是這樣一個如此重要的事情,在小米的眼中卻等同於兒戲。
近期媒體爆出:幾年前有供應商與小米就下一年的供貨進行協議談判,在新的價格基本談定之後,小米的供應鏈採購突然提出新要求,認為上一年的協議供應商多賺錢了,要求新一年的採購必須把”多賺”的這部分錢,作為採購折讓(即沖抵貨款)。結果供應商當場翻臉,決定不再與小米合作。智能手機供應鏈本來就是風險頗高的環節,上一年白紙黑字寫的合同,竟然不認賬了,還要從新一年”吐回去”,難怪這家供應商稱”多大量也不玩了”。
不僅如此,目前被媒體和業內引用最多的科技王潘的《小米重生故事》中有關其與供應鏈合作關係的一段描述更是表現出小米對於供應鏈中合作夥伴的態度。
“2015年春節前,正是手機行業一年中最閒的時節。一家日本手機物料供應商盤算著這是拜訪中國客戶最好的時間,專程飛來北京。在小米科技CEO雷軍的辦公室門外,這家供應商按照約定的時間到達,卻足足等了3小時,儘管沒有當面向雷軍錶達不滿,但心中卻積攢了不小的怨氣。”
“一位供應鏈人士告訴記者,有一次小米舉辦供應商大會,有供應商的高管在現場沒穿小米發的衣服,到了大會合影環節,郭俊(時任小米供應鏈負責人)看到後很氣憤,直接把這幾個人轟下去了,從此這些供應商拒絕再與郭俊見面”。
如果說上述事實反映的是小米在與供應鏈合作夥伴合作中缺乏基本的商業誠信和傲慢,而導致部分優質供應商怨聲載道,甚至終止與其合作的話,那麼小米為了維持所謂的性價比,不惜犧牲,甚至拉低供應商的品牌和產品價值則更是令合作夥伴無奈和氣憤。其中業內最為熟悉的就是與手機芯片廠商聯發科的合作。
眾所周知,3G時代的聯發科曾經是”山寨機”的代名詞之一,為了消除這一標籤,聯發科發起了數次處理器高端化嘗試,但每每失敗,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小米。2013年聯發科發布了MT6589-Turbo平台,目標向高端化升級轉型,並將首發給了小米,但799元的紅米定價直接澆滅了聯發科的這一夢想,因為其他手機企業很難再用統一平台去推出1000元以上的產品。2015年4月,聯發科宣布品牌升級計劃,其首款新系列命名的Helio X10八核處理器再次被用在紅米Note 2手機上,除了”坑哭”了HTC M9+、魅族MX5等其他競品機型外,也再次”坑苦”了聯發科。時任聯發科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謝清江為此在內部召開了說明會,稱”當時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含淚數鈔票,一個是含淚不數鈔票,因此他只能選含淚數鈔票”。2015年底謝清江逐漸淡出總經理職務。
小米在與芯片這樣對於智能來說為重中之重的合作夥伴尚且如此,與其他供應商的合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小米上述的做法只為了一個目的:性價比。如果說此前為“發燒而生”多少還能體現出小米對於創新和品質的追求,那麼當轉而定位“國民手機”而盲目追求性價比時,小米開始走向了一個產業的非良性循環。
更不幸的是,當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和市場消費逐漸開始向以創新和品質驅動的中高端市場轉移之時,雷軍非但沒有改變這種模式,反而近乎於投機般將這種模式搬到了海外市場,而在海外市場初期的成功,暫時掩蓋住了小米始終存在的核心問題,但隨著其他友商紛紛進入此前小米進入的海外市場,這種核心短板的暴露是遲早的事。
IoT :表面向好骨子裡還是那個手機的小米
從小米去年第三季度的營收看,IoT 業務& 生活消費產品的收入為108億元,同比增長89.8%,佔據小米整體營收508億元的21%,僅次於手機業務。表面看是一片向好,一如若干年前的小米手機業務。
不可否認,得益於小米的前瞻性佈局,目前小米在IoT領域正處在階段性的收穫期,且增速依然很高。但雷軍很清楚,隨著智能手機產業增速的放緩,友商們遲早會在IoT發力,小米提前佈局IoT的紅利很快就會有對手來分食。更為關鍵的是,小米IoT的硬件發展模式依然沿襲了小米手機的所謂性價比模式,並再次遭到業內的質疑。
以小米IoT中最值得小米驕傲的智能電視為例,有家電業內人士曾告訴相關媒體,小米電視的熱銷產品型號,主要集中在32寸、40寸、43寸,以及50寸等中小尺寸上,其日常零售價都在800元-2300元的區間內。碰上618、雙11、雙12等促銷節點,價格還會向下出現10-20%左右的下調。其中,32寸促銷價最低會跌至700多元,這基本上相當於淘寶上大量雜牌和山寨品牌的價格水平;跟其它品牌企業相比,價格線平均要低出20-30%左右。在這種近似於彩電市場上“雜牌機、山寒機”銷售價格下,小米電視還要想保證品質,保證性能和體驗,幾乎是美好的夢想。
至於小米是如何實現這種“低成本”競爭的?據業內人士稱,除了沒有其它彩電企業的大量研發團隊和體系、智能製造等基礎體系投入外,同時在銷售渠道小米堅持的“工廠直營”即主要通過線上自有及各大電商平台直營,也節省一定的成本;但是,最為核心的則是小米電視的“低成本代工模式”,以成本最低為導向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彩電代工廠聚集區,尋找多家代工廠貼牌生產,從而無底線地降低整機成本。一般來說為了保證產品的品質、工藝可靠和穩定,應該選擇固定1、2個代工廠,但是像小米這樣同時選擇好幾家,而且同一個規格同時在多家貼牌,顯然是為了追求成本的最低化。
此前萬像數據發布的去年10月份產品差評榜顯示:小米電視多款暢銷電視,位居差評榜前10名。其中前6款用戶差評最多的產品中,小米電視一家佔據5席,涉及畫質、品質等。這再次表明,小米電視“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策略,越來越多受到業內和用戶的質疑。
其實,小米電視僅是其眾多IoT硬件產品的縮影。仔細觀察,小米能夠進入的行業,幾乎全部都是擁有成熟製造經驗,四處可尋供應鏈的行業。因為缺乏核心創新能力,只能通過與供應商的拼價來彰顯下性價比了。
此外,小米的這種追求性價比的模式還體現在其整個IoT生態圈中,即為了保證市場中的最低價格,壓低合作夥伴的利潤,而這樣做的結果,一來是像上述智能電視那樣難以保證品質;二來是合作夥伴的離開,要么選擇獨立上市,盡快“去小米化;要么選擇終止合作,而從獨立上市後的小米生態企業普遍業績和股價向好看,這種“去小米化”顯然是正確的;三是難有新的合作夥伴再與小米合作,而這勢必導致未來小米的生態圈會越來越小,這對於IoT萬物互聯,需要合作夥伴多多的模式顯然是背道而馳,不利於小米IoT業務的擴張。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於前述智能手機業務的調整及在中國市場的低迷,目前表現尚好的IoT業務已經成為小米重要的戰略資源。但就像前述,由於小米IoT模式的本質依然是此前手機業務的性價比模式,而這種模式已經讓小米陷入尷尬,那麼這種尷尬未來會不會在IoT業務中重演,雷軍也是心裡沒底,但在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雷軍無疑陷入了改與不改兩難的境地。
市值:蒸發376 億美元解禁後慘遭拋售
與友商相比,雷軍心中還有一個別人沒有的鬱悶,那就是市值。據稱此前雷軍是反對小米上市的,但迫於各種壓力,最終還是選擇了上市。既然選擇了上市,承受投資人的壓力,甚至為此改變也是雷軍必須要承受的。
據統計,自上市以來,小米最高價報22.20港元,其最高市值為5291.70億港元,約675.07億美元。目前,小米的市值298.92億美元,相比當時最高點的市值,小米目前的市值下跌了55.72%,僅為最高市值的44.28%,市值蒸發了376.15億美元。其中,小米蒸發的市值是目前市值的125.84%倍。距雷軍上市前所言的小米市值至少1000億美元相距是越來越遠。
如果說不上市是雷軍的明智選擇,那麼在無奈上市之後將自己定位為互聯網公司則是雷軍自己的一大失誤。因為無論是從當時,還是現在,甚至未來相當的時間內,小米無疑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那麼現在為定位的失誤埋單,雷軍理應不該有過多的抱怨。
不過雷軍似乎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對於小米的這種極具誤導性的定位,先後給多數投資人(包括後來的散戶),甚至小米的內部員工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以投資人為例,小米IPO之前,確立的基石投資者名單有7家,以及超過50家機構投資者和4位個人股東持有的股份,數量高達63.1億股,佔總股本比達26.85%。其2014年12月小米最後一輪融資時,其估值是450億美元,其IPO之前的基石投資者對其估值在630-680億美元之間。時至1月10日,其市值僅約330億美元,最後一輪融資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基石投資者的損失更是近乎”腰斬”。
至於小米內部的員工,眾所周知,小米員工入職時,可以在多股權+低薪酬,或者低股權+相對高薪酬兩種方式進行選擇,但大多數小米員工出於對小米增長的信任,選擇了多股權+低薪酬方式。小米公關部甚至還拿”內部女員工拿10萬元嫁妝買股權”進行過一輪營銷炒作。根據小米IPO的招股書數據計算,小米員工平均年薪福利約28萬元左右,稅後收入不足20萬元。與其定位的互聯網公司的同行相比,可以算是低收入。
不過,如果小米未來向好,可以正常變現,應該也算一筆不菲的收入。但大多數小米員工在簽股權協議的時候,並沒有被說明RSU(限制性股票)和期權的區別。
而當小米IPO之後,小米員工發現了其中巨大的差距:RSU是企業贈與或者低價賣給員工的,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股票所有權就歸屬到員工,並沒有其他限制,這也是亞馬遜、騰訊、阿里等企業給員工的重要福利之一。但期權就是比較”不厚道”的做法,期權是有行權價的,只有股價高於行權價時,才有正向收益,並且限制條件很多,比如到了某個時間段之前必須拋售,離職必須拋售等等。小米2011-2012年B輪和C輪融資、估值在10億和40億美元之時,小米員工手中的期權還相對比較值錢,但經過之後數輪密集融資,估值超過450億美元之時,實際價值就已經被大幅稀釋掉了。再加上小米IPO股價大跌,小米員工猛然發現即使2019年1月10日股票解禁後,手中的期權減去行權價,已沒有多少價值,甚至遠低於同期自己在BAT打工的同齡人收入。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反之亦然。正是由於雷軍此前的誤導,不僅讓投資人和小米員工蒙受了巨大損失,還頗有被欺騙的感覺,如此看來,雷軍現在失去的表面上是小米的市值,實際上是人心。失去人心的後果恐怕雷軍心知肚明。
其實這種後果已經在小米股票最近解禁所遭遇的大量拋售得到了證明。
據稱小米禁售期一結束,小米集團就有股東“出逃”,以每股8.8港元拋售了1.2億股。而另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繼俄羅斯基金日前減持近6億股後,再被機構股東以折讓最多6.8%配售逾2億股,套現最多22億元。儘管雷軍此前親自站台,對外稱自己和其他控股股東,承諾持有的所有股票,繼續鎖定365天,但似乎也於事無補。
此外,既然雷軍將小米定位為互聯網公司,規模無疑是考量最重要的標準。對於小米來說,規模的根基就是包括智能手機和IoT中的智能硬件設備。作為中國雷布斯的雷軍,想來近期蘋果在市值上與小米類似的遭遇應該有所啟發。
雖然蘋果CEO庫克,包括某些評論認為蘋果的未來在於服務,且目前蘋果服務的營收規模拿出來都可以進入全球500強企業之列,但由於硬件iPhone銷量的下滑,仍未能阻止其股價的大跌。為何?道理很簡單,作為大樹的根基動搖了,即便現在看上去枝繁葉茂,但最終會凋零枯萎。小米也是如此。
不過雷軍深知這種做法對於穩定小米的股價和投資者只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根兒上不是自己拋不拋股票這種行為,而是我們前述的目前支撐小米股價的實際業務的才是根源,即業內並不看好小米未來的發展,股價依然存在下行的風險,亦或是小米目前的市值依然被高估,總之不管是哪一種原因,雷軍短期內都難有應對的良方。
所謂有因必有果。雷軍最近比較煩,追根溯源都是小米一味追求所謂性價比的策略,而疏於對於市場中最重要的用戶的體驗的結果。既然問題出在自身,還需要從自身改起。不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由於這種性價比的DNA已經深植和貫穿於小米發展的始終,其產生了諸多負面的後果,改變不僅需要傷筋動骨,也充滿了巨大的風險。所以改與不改,進退維谷,這恐怕才是雷軍近來鬱悶的根源。
不過,雷軍似乎在種情況下,依然不忘小米看家的本領,想藉助紅米品牌獨立之際秀把營銷,烘托下紅米和新掌門,但沒想到這種鬱悶反而讓其真的如戲了,並流露出了真實的煩躁,直至失態,並引發了大量近乎於揭老底的口誅筆伐,反而是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