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佈未來探月三大任務
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今年年底登陸月球並採樣返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將在2020年左右實施!中國還在規劃論證後續三次探月任務—— 在國新辦1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航天局接連發布多條重磅消息。而中國在航天領域展示出的對外開放態度,更吸引了各國的濃厚興趣。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本報記者鄧孝慈本報特約記者武彥
美聯社14日敏感地註意到,“在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的任務中,中美航天部門實現近年來的首次合作”。
玉兔二號下一步往哪兒走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14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它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首次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的測控通信。路透社14日稱,中國國家航天局稱該任務“首次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這是中國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的一項重大成就。
在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還透露了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的下一步探測計劃。他表示,當前探測器降落在月球背面有坡度的地方,周圍有4個撞擊坑,所以月球車以後怎麼走、往哪邊走很重要。他表示,根據現在收集到的地形地貌信息,玉兔二號月球車準備先往南,然後再往西,再往北方走,“這一路上的坑稍微少一點,障礙少一些”。
吳艷華表示,從12日開始月球背面進入月夜時間,當前著陸器和月球車都在“睡覺”。預計14天后進入月晝,它們才被喚醒開始工作。未來玉兔二號主要負責對周圍、月表環境進行巡視,嫦娥著陸器則在原地探測。
嫦娥五號年底登月採樣返回
路透社稱,在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降落月球背面一周多後,中國航天官員宣布,將在今年年底發射探測器降落月球收集樣品並返回地球。報導稱,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14日表示,除了從月球表面採樣返回的嫦娥五號任務外,中國還計劃在2020年前後將另一顆探測器送到火星。“中國將太空探索列為頭等大事,力爭在2030年前趕上俄羅斯和美國,成為主要的太空強國。北京計劃明年開始建設自己的載人空間站”。
《環球時報》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注意到,最受外界關注的消息還包括中國探月工程的後續任務。吳艷華介紹說,中國政府從啟動探月工程以來,按照“繞、落、回”三期計劃實施,最後的“回”,是指今年年底嫦娥五號到月球正面取樣回來,這樣探月三期計劃就完成了。嫦娥四號則是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務。吳艷華透露,國家航天局正組織專家對後續規劃進行論證,基本明確還有三次任務:首先是嫦娥六號在月球南極採樣返回,至於是降落月球正面還是背面,要根據嫦娥五號的採樣情況來確定;嫦娥七號負責在月球南極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等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
至於為何中國後續探月計劃瞄準月球南極,吳偉仁解釋說,月球自然環境極度惡劣,只有月球南北極可能存在連續光照。初步推算,在月球南極可能有超過180天的連續光照,這提供了長期從事科研的基礎環境。
路透社引用吳艷華的話說,“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等都在論證是否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未來中國探月任務進行的測試,可為在月球表面建造建築物打下基礎。例如在月球測試3D打印技術或利用月壤修建房屋等”。關於外界關注的載人登月項目,吳艷華透露說,“中國正在組織科學家抓緊論證,但目前尚在研究中,還未到決策階段”。
中美航天部門交換數據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嫦娥四號任務的一大特色是國際合作。吳艷華表示,嫦娥四號配置了13台載荷,其中包括與德國、瑞典、荷蘭、沙特合作的4台科學載荷。此外,“中國在南美建設的阿根廷深空站參加了測控任務,與俄羅斯合作的同位素熱源將保障嫦娥四號安全度過月夜,與歐空局在深空測控方面相互支持”。
德國基爾大學的維默教授對德國《明鏡》周刊表示,嫦娥四號是“開放的國際合作”。他所在團隊研發的粒子輻射探測儀隨嫦娥四號被送到月球背面,研究結果有助於在未來的月球任務中更好地保護航天員。
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關於中美航天合作的提問時,吳艷華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在多邊場合經常見面。去年在世界宇航聯大會期間,兩國航天局長進行了會談,希望在深空探測領域有更多的合作。吳艷華專門介紹了嫦娥四號任務中的雙邊合作。“NASA跟我們提出,希望利用運行在月球軌道上的’月球觀測衛星’觀測嫦娥四號著陸時的月塵信息。雙方科學家通過電視電話會議進行了密切溝通。美方將他們衛星的信息告訴中方,中方也及時把嫦娥四號著陸經緯度、著陸時間告訴了美方。”美聯社14日表示,這是2011年美國國會立法禁止中美航天交往以來,兩國航天部門首次進行的合作。
中國歡迎更多國際航天合作
14日的發布會上,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出了更多航天合作的邀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說,中國的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前後建成。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空間站建設過程中,我們先後與俄羅斯、德國、法國、歐空局等多個國家和組織開展了載人航天探測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在2018年5月,聯合國外空司同中國政府一起對外宣布,邀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的相關試驗工作。
他還表示,歡迎各國同行參與到中國後續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工程,特別是即將啟動的在月球南極著陸任務,我們將向國際社會在軌道器和著陸器上分別提供10公斤的載荷搭載機會。另外,“鵲橋”中繼衛星還有三到五年的壽命,歡迎國際社會利用它開展科研工作。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鑑於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以後的命運尚不明朗,其他國家如果想繼續送航天員到太空進行科學研究,就可能要依賴中國。歐空局的3名航天員正在學習中文,他們可能成為首批飛往中國空間站的外國航天員。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埃恩弗洛德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歐洲現在最中意的合作對像是中國。中國正在按照自己的時間表推進航天項目,同時也對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