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白鱀豚“淇淇”3D打印標本展出警示物種滅絕
新華社武漢1月12日電(記者譚元斌)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鱀豚“淇淇”2002年死亡之後,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鱀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運用3D打印技術復原的“淇淇”標本,12日開始在位於武漢的該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展出,紀念已宣布功能性滅絕的白鱀豚,向人類警示物種滅絕。
白鱀豚是我國特有的水生哺乳動物,曾廣泛生活在長江中下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20世紀後期,受長江航運頻繁、水質污染以及魚類資源匱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白鱀豚的數量急劇下降,至21世紀初在長江中幾近消失。2007年,白鱀豚被正式宣布功能性滅絕。
“淇淇”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穫後送至中科院水生所,至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它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
近日,中科院水生所根據“淇淇”剝制標本,結合“淇淇”生前的、照片和文字資料等,構建了高仿真“淇淇”3D數據模型,通過3D打印,復原了“淇淇”標本。
中科院水生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所水生生物博物館設置了專門展區,永久展示“淇淇”生前的模樣,以此紀念“淇淇”的一生,紀念功能性滅絕的白鱀豚以及長江中已經消失的其他物種。
據了解,“淇淇”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一手研究資料。通過對“淇淇”的飼養和研究,科研人員解開了許多白鱀豚的“未解之謎”,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鯨類學研究的發展,也為後來長江江豚的保護提供了珍貴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