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構建模型準確復原小行星撞擊地球災難場景
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怎樣的災難場景?近日,密歇根大學和布朗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年會上給出了答案:引起恐龍滅絕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曾掀起高達1500米的巨型海嘯,甚至導致全球海洋波濤滾滾。
為了準確、全面地複原這次撞擊,研究小組構建了隕石撞擊模型和全球海嘯傳播模型。研究顯示,6500萬年前,直徑14公里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墨西哥灣的淺水區,造成1.5公里深的巨型隕石坑。海水高速湧進隕石坑,然後又衝出,形成巨型“崩塌波”海嘯。24小時之內,海嘯以最高143公里的時速從墨西哥灣擴散到大西洋,同時通過連接墨西哥灣和太平洋的中美洲的海道進入太平洋,進而席捲全球。撞擊點附近的海嘯高達1500米,擴展到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後,浪高仍有14米。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快速移動的海嘯可能導致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盆地的侵蝕和泥沙破壞。現在海洋中的沉積物記錄與海嘯傳播計算結果一致,這是證明計算模型準確的確鑿證據。研究小組首席研究員莫莉·蘭奇表示,該項目彌補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研究領域的空白,首次模擬了海嘯從衝擊到波傳播結束全過程。
研究人員將2004年印度洋海嘯與之比較,顯示出小行星撞擊導致的海嘯“難以想像”。在這兩次海嘯最初的7個小時內,希克蘇魯伯衝擊海嘯的能量是印度洋海嘯的2500倍—29000倍。
當然,巨大的海嘯並不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唯一災難。希克蘇魯伯小行星還引發了衝擊波,拋起大量滾燙的岩石和塵埃,這些滾燙的岩石和塵埃引發了森林大火。飛揚的粉塵懸浮在大氣中,遮擋了太陽光,地球表面多年間不見天日,導致大量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