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登陸月背展現中國航天大國雄心
外媒稱,2018年10月,達米安·沙澤勒拍攝的尼爾·阿姆斯特朗的傳記影片《登月第一人》上映。影片因沒有展現美國人將國旗插上月球的一刻而引起軒然大波。在美國人為《登月第一人》爭吵不休時,中國正準備發射嫦娥四號,它於1月3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這是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對玉兔二號巡視器成像。國家航天局供圖
制度優勢凸顯
美國《華盛頓郵報》1月10日刊載文章稱,中國的目標是在2045年前成為全球領先的航天大國,而且其願景也與冷戰時期導緻美蘇競爭的緊迫原因大不相同。當時最重要的是將國旗插上月球,然後再轉向其他值得炫耀的噱頭。
文章認為,與之相反,中國專注於發展永久太空勢力。近期,通過登陸月球背面,中國為資源建立了一個重要據點。美國需要2至3年才能完成首次機器人登月任務。太空資源方面的相對領先優勢可能決定著誰是未來的主導力量。
文章稱,未來誰能獲得豐富的太空資源,如水或冰、鐵、鈦、鉑和鎳;誰能確保貿易路線;誰能製定太空商務規則,如能量推進劑和貴金屬的交易;誰將受益於源自工業實力的軍事力量?大多數人想的是太空探索;實際上影響到未來實力的是太空開發。
文章稱,中國的太空戰略牽涉建立月球工業基礎設施,從而以划算的方式進入外層空間。嫦娥四號是第一步:證明通信、登陸、調查和監視未來工業和物流基地位置的能力。此次任務確保了中國進入資源豐富的月球南極,並率先確立了開發太空資源、實現月球工業化,從而建造太陽能衛星、開採月球和小行星蘊藏的豐富礦產的能力。
文章認為,據估算,月球兩極蘊藏著數億噸水資源,足以為抵達太陽系最遠處的無數次航天飛行任務提供燃料;足以探索開發小行星帶的資源;足以擴大後勤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足以發展近地太空的軍事後勤。
文章稱,有待觀察的競賽並不是中國的載人登月,而是中國的機器人探測器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商業運載服務計劃”之間的競爭,因為這將決定兩國在獲取和開發月球資源領域的相對優勢。
文章稱,由於中國擁有高度協調、遵守紀律的製度,能夠確立並維持長期目標,而且人口眾多、人才濟濟,因此它佔據贏得太空競賽的有利條件。
影響波及世界
澳大利亞“對話”網站1月4日刊載美國卡梅倫大學政治學副教授溫迪·惠特曼·科布題為《中國登陸月球會引發新一輪太空競賽嗎?》的文章稱,1月3日,中國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登陸月球背面,這本身就是一項技術成就,而且是俄羅斯和美國未曾努力追求的成就。
文章稱,嫦娥四號探測器是中國太空計劃發展及實力的象徵,對中國和世界大國關係都有重要意義。其影響已傳遞至美國,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太空競賽及太空探索前景問題。
文章稱,歷史上,美國太空政策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與俄羅斯的競爭,尤其是在冷戰背景下。如果中國繼續取得成功,美國是否會發現自己身處新一輪太空競賽?
文章稱,除了載人航天,中國人還開展了嫦娥四號這類航天科研活動。它的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於2007年進入月球軌道,2013年中國的月球車實現登月。中國未來的計劃包括建立一個新的空間站、一個月球基地並可能開展火星採樣返回任務。
文章認為,中國太空計劃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慢而穩,特別是與美國和俄羅斯的早期計劃相比。由於中國的太空計劃層層保密,因此其究竟具備哪些能力尚不得而知。然而,中國的計劃可能與對手不分上下。
文章稱,在軍事應用方面,中國也證明了非凡的技能。2007年,中國進行了反衛星試驗,發射一枚陸基導彈摧毀了一顆已失效的氣象衛星。美國國防部2018年在中國軍力報告中指出,中國的軍事太空計劃“正迅速成熟”。
文章認為,雖然中國具備相關能力,但美國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並未與之開展任何實質性合作。事實上,美國2011年的一項法律禁止與中國航天官員進行官方接觸。這預示著美中進入新的太空競賽了嗎?
文章稱,答案既肯定又否定。部分美國官員,包括國家航天委員會執行秘書斯科特·佩斯,對合作潛力謹慎樂觀,並且認為並未開始新一輪太空競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最近在德國參加國際宇航大會期間與中國太空計劃負責人會晤並討論了中美可能合作的領域。但是,競爭在加劇。特朗普政府已經以中國和俄羅斯的威脅為由要求增設新的獨立軍種——太空部隊。
文章認為,不管怎樣,中國的太空能力在迅速發展,而且已反映到了流行文化中。在安迪·韋爾2011年出版的小說《火星救援》及後來拍攝的同名電影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向中國求助,請求救援陷入困境的航天員。一方面,競爭可能帶動技術進步,就像首輪太空競賽所證明的那樣;同時,更強的全球太空探索能力也可能不僅有益於拯救遇到困難的航天員,還會增加我們對自己生存的宇宙的了解。即使中國的崛起預示著新一輪太空競賽,也並非所有影響都是消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