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源時代“仁慈的獨裁者”管理模式還走得通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團隊和個人開發者的加入和支持,開源軟件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
如今的開源管理模式主要可分為三種:
- 一是由社區主導。該模式具有獨立、高效率等特點,“共識”是重要前提。功能和版本發布等日常決策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以社區為中心。
- 二是由公司主導。這種模式下的開源軟件多數是由所在公司控制和資助,且通常用於加速開發並確保滿足客戶需求。即便是開發工作主要放在社區,公司也相對會有更多的控制權。
- 第三種則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仁慈的獨裁者”(BDL)模式。乍一看,BDL 模式與社區模式很類似,但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BDL 模式裡面有個“獨裁者”的角色,他對功能和發佈時間表有最終決定權,在某種情況下無需就一些事項與社區成員達成共識。
BDL 模式是最古老的開源管理模式之一,可以追溯到開源的早期階段,當時開源軟件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完成的。BDL 最有名的人物有:Linux 之父Linus Torvalds ,Perl 之父Larry Wall ,以及目前已經退位的Python 之父Guido van Rossum 。
BDL 模式的優劣勢也很明顯,“仁慈的獨裁者”通常能以獨特的視覺為產品提供發展方向,管理委員會開發的產品通常比較平淡,突破性的產品通常來自有遠見的領導者。此外,社區可能會因為某些爭議而出現混亂,開發者會進行一些無用且耗時地爭論,這時“獨裁者”可通過做出單方面決定來解決衝突。
不好的是,“獨裁者”對他們的開源軟件的影響太過巨大,如果讓貢獻者覺得該軟件已經被設定了某種基調,他們可能會遠離。而且當“獨裁者”出現決策失誤時,也可能造成不必要地資源消耗並對軟件產生不利影響。
BDL 模式其實與開源軟件的理念有點背道而馳,即便是擁有再優秀的“獨裁者”,這種軟件本質上也是不民主的。BDL 模式主導的軟件,與“獨裁者”的個性的聯繫過於緊密。說白了,再仁慈的獨裁者,他仍然是獨裁者!
在開源快速被應用的時代,BDL 模式顯然已不再適合當前的環境。
以上內容主要編譯自:CMSWIRE 作者:Tom Petroc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