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的道歉和拜票TCL重組表決倒計時
隨著股東大會的召開越來越近,李東生希望藉助說明會再度向外界介紹方案和作進一步溝通,爭取更多的認同和理解,同時,他也透露,目前接觸的機構投資者對重組一事沒有反對意見。還剩不到兩天,TCL重組方案即將面臨股東大會表決考驗。在此之前,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和一眾管理層已經為此事奔波多時,除了接觸機構投資方,他們還頻繁向媒體釋疑重組方案。
“我們過去的思路有點過於偏頗,只關注盈利的增長,沒有做好市值管理和投資人溝通。”面對連日來在重組一事上受到的質疑,李東生也進行了反思,他表示“會把原來沒有做好的事情努力做好”。
1月3日,TCL集團召開了重組說明會,並安排投資者和媒體參觀了華星光電展廳和產線,這是TCL集團拋出重組方案以來的又一次大規模“拜票”,在此之前,TCL集團陷入輿論漩渦,負面聲音居多。
TCL的重組方案基於業務分類,將手機、電視等終端業務剝離,以47.6億元賣給由TCL管理層所創建的TCL控股。如此一來,TCL集團就不再是大眾所熟知的家電企業,而是以面板研發製造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由於收購終端業務的TCL控股的實際控制人和大股東亦是TCL集團掌門人李東生,因此該方案一披露便受到廣大投資者的質疑,他們認為TCL把經營數十年的電視機、冰箱、空調、洗衣機等核心業務和資產僅以不到50億的價格出售給大股東,存在“利益輸送”、“股權賤賣”等嫌疑。
輿論的“窮追猛打”並不在李東生的預料當中,深交所也在12月13日向TCL集團發出“31問”。TCL給出了一份長達212頁的回复,而在回復問詢前後,TCL召開了兩次媒體溝通會,針對受到的質疑作出澄清。
隨著股東大會的臨近,李東生希望藉助說明會再度向外界介紹方案和作進一步溝通,爭取更多的認同和理解,同時,他也透露,目前接觸的機構投資者對重組一事沒有反對意見。
重組邏輯:從“多元化”到“去多元化”
李東生在重組說明會上道出了自己的抱歉,他表示,TCL集團在2015、2016年的業績做得不好,過去幾年公司市值增長沒有達到預期,因此要對股東說聲抱歉。
眾所周知,TCL集團的多元化發展已經歷時多年,其旗下業務涵蓋電視、手機、冰箱、洗衣機、空調、小家電和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金融和創投投資等。但近幾年,其終端業務發展遇滯,電視業務體量雖大但利潤不高,手機業務更連年虧損成“負累”,令整個集團面臨營收大而利潤低的尷尬。
這也造成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欠佳,TCL集團的股價距離2015年高峰時已跌去過半。李東生稱,TCL在2016年下半年已經意識到發展瓶頸的問題,並在2016年四季度展開轉型變革,核心是“改變經營觀念,優化組織流程,創新商業模式,清除發展障礙”,變革效果從近兩年的經營業績上可見一斑:2017年TCL集團歸母淨利潤增長了50%,2018年預計歸母淨利潤也增長了30%。
TCL在2009年介入半導體顯示及材料領域,華星光電面板出貨量目前在行業排名第五,55吋電視產品市場份額排名全球第二,國內第一。值得注意的是,華星光電逐漸發展成了TCL集團的“利潤奶牛”。
根據TCL董秘廖騫介紹,近三年來,華星光電淨資產在集團佔比超過80%,淨利潤佔比超過90%。但面板業務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華星光電8.5代線項目投入超200億,11代線則達400億以上。事實上,為更好地解決融資問題,過去幾年,李東生亦兩次嘗試把華星光電分拆出去獨立上市,但受限於國內證券市場監管限制,兩次分拆均失敗,重組或是當下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李東生稱,這次重組之後,為華星未來的發展解決了融資問題,也讓資本市場更加清晰看到TCL集團新的商業邏輯,未來的不確定性會大大減少。“分開之後,華星業務和TCL電子業務沒有直接關聯,亦有利於華星拓展TCL品牌外新的客戶”。
但其亦向時代財經坦言,雖然並沒有刻意選擇重組的時間點,但現在看來是選擇得有點困難。“實際上公司重組遇到資本市場情況不好的情況,會增加難度。”
47.6億元是否低估?
此次資產重組中,交易對價過低和品牌歸屬是被質疑最多的問題。2004年,TCL集團上市,彩電和手機等終端業務是其主業,彼時公司市值為110多億,但今天剝離資產包的整體對價僅47.6億元。
TCL集團擬向TCL控股出售的資產包括,TCL實業100.00%股權、惠州家電100.00%股權、合肥家電100.00%股權、酷友科技55.00%股權、客音商務100.00%股權、TCL產業園100.00%股權、格創東智36.00%股權以及通過全資子公司TCL金控間接持有的簡單匯75.00%股權、TCL照明電器間接持有的酷友科技1.50%股權。
廖騫介紹稱,重組價格47.6億=資產評估值39.6億+評估日後增資8億,以評估值/標的企業歸母淨資產的賬面價值,對應1.7倍PB,如果考慮評估日後8億元增資,對應PB為1.53倍,遠高於上市公司目前1.1倍市淨率。
其中,爭議最大的TCL實業控股評估值為-7.98億元。廖騫表示,TCL實業控股截止2018年6月30日,資產合計是123億元,負債合計是135億元,其中還包含了89億元的有息負債。所以雖然最終的評估是增長的,但是仍然呈現了總負債大於總資產的情況。
TCL實業控股旗下有200多家子公司,影響較大的包括兩家上市香港公司TCL電子和通力電子和已經在2016年私有化的TCL通訊。
截至2018年12月25日,TCL電子的市值是59.55億元,佔比例按照52%的控股權來看,分佔市值是31.24億元,評估值是33.30億元。通力總市值14.28億元,(控股49%)分佔市值是6.96億元,評估值是6.50億元。TCL通訊賬面淨資產為-2.81億元,評估值是0。
由於重組按照業務區分,因此實業控股原有的花樣年、吉利汽車、、阿里巴巴及擁有香港監管機構許可的證券交易、證券顧問、資產管理等資格的鐘港資本等有效資產均剝離至上市公司,而相關交易的負債依舊由TCL實業控股繼續承擔,並沒有劃到上市公司。
另外,重組前,為成立產業園公司,TCL實業下屬產業剝離了部分配套房產至產業園,這也使得TCL實業控股資產水平出現下降。
關於交易對價的爭議,李東生稱,交易需要買賣雙方都同意,如果這個賬算得只對一方有利,這個交易就做不成。所以對價就是兩方面博弈的結果,股東對交易對價提出問題也正常,最終能否通過也需要由股東決定。
至於TCL品牌歸屬爭議,主要是圍繞品牌歸屬權以及是否收取TCL控股的品牌費等問題。
廖騫表示,重組完成後,TCL品牌將由上市公司所有,TCL集團和TCL控股共同使用,如標的資產新增使用TCL品牌的產品種類,需得到TCL集團同意,標的資產仍按現有的品牌管理方式繳納維護費用用於相應市場推廣。而這樣的安排和原先TCL的品牌基金管理方式並無區別。
“道理上來講,其實和品牌相關度最大的是終端產品。但如果在上市公司把這個品牌拿出去的話就涉及到品牌的價值評估,價值評估又很難做到各方都覺得合理和被接受。”李東生進一步解釋稱,終端產品每年在品牌基金交納的費用就已經非常大(超過50億),如果要收品牌費或者是把這個品牌賣出去,作價的評估是很困難的。
“所以和中介機構協商之後,根據實際情況,品牌所有權保留在上市公司,終端產品公司依然會承擔不低於現狀的品牌建設和維護費用,在目前這個交易結構底下會比較可行、合理。”
華星光電能否撐起TCL未來?
說明會當天,有參會股東向時代財經表示,其對TCL重組方案並無異議,比起家電也更看好面板行業,但其對於面板行業周期性強所帶來的業績風險仍表現出擔憂, “現在面板價格太低了!”
今年全球顯示產業遇上供過於求、價格持續下跌的不利情況。華星光電CEO金旴植亦預計,未來長期供需看,未來兩年國內新增產能被集中釋放,有可能會造成2018年~2020年是供給大於需求的現象。但這時候會有部分產線老化或者關停改造,供需也會逐漸趨向平緩。在2022年之前,行業將有新一輪的增長,華星光電t7項目屆時也會量產。
金旴植介紹稱,在半導體顯示及材料領域,華星光電的管理效率位居前列,其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和淨利潤率均在同行中領先。預計未來折舊對利潤的影響逐步減少,盈利能力將會迎來拐點,折舊費佔銷售收入比例從2018年的21.4%降低到2023年的15.9%。從2018年開始,華星光電未來五年內平均每年產能預計增長將是17.8%。
對市場供過於求的形勢,李東生表示華星光電已經做了充分的應對,一是開拓新的業務,二是提高產品種類,未來大屏幕會在商用顯示這塊加大力度。過去幾年,除了TCL,華星第二大客戶是三星。其表示,依托TCL、三星等比較領先的國際化產業佈局,華星在產業周期低谷的時候也更有應對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