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萬年後的人類會長什麼樣?體型也許會越來越小
未來的人類長什麼樣,是一件很難預測的事情。我們的後代會不會成為半電子人呢?就像科幻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全身都是高科技植入物、長著可再生的四肢、還有攝像頭做成的眼球?人類會不會變成生物與人造產品的雜交產物?我們是會變得更矮還是更高?更瘦還是更胖?面部特徵和皮膚顏色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當然,這一切我們都暫且不得而知。但要思索這一問題,不如先回到一百萬年前、看看那時的人類長什麼樣子。首先要了解的是,當時“智人”尚未出現。一百萬年前也許還只有寥寥幾種人類,包括與直立人和現代人類有若干相似之處的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但從解剖學來看,海德堡人仍比後來出現的尼安德特人原始得多。
再把時間拉近一點,在過去的一萬年間,地球上發生了種種巨變,人類不得不進行適應。農業生活和充沛的食物為人類帶來了種種健康問題,我們學會了動用科學的力量去解決,如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等等。從外表來看,人類變胖了一些,在部分地區也變高了一些。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生物信息學副教授托馬斯·麥隆德(Thomas Mailund)提出,未來的人類體型也許會越來越小,以此節省能量,這在一顆人口過多的星球上將是很大的優勢。
多人群居便是一種新情況,人類必須對此做出適應。當人類還以狩獵為生時,每天都會與同類進行大量接觸。麥隆德提出,人類的進化或許能幫助我們應對這種情況。例如,記人名的能力也許會變成一項更加重要的技能。
這裡就將體現出科技的重要性了。“大腦植入物可幫助我們記憶人名,”托馬斯指出,“我們知道,記人名的能力主要由基因決定。而我們或許能改變這一點。這聽上去就像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但我們如今已經可以實現這種技術了。我們能夠將植入物移植到大腦中,只是不知道如何將其與大腦相連、讓其發揮作用而已。我們離實現這一點已經不遠,但仍處於實驗階段。這其實不再是生物問題,而是一個技術性問題。”
如今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用於修補身體損傷的植入物,如心臟起搏器、髖關節植入物等等。而未來的植入物也許僅是為了強化人體。除了大腦植入物之外,人類的外觀或許也會被植入物改變,比如擁有攝像頭功能、能夠讀取不同顏色頻率的人造眼等等。
我們都聽說過“設計師嬰兒”這一概念。科學家已經擁有了能夠改變基因的技術,只是該技術極具爭議性,沒人敢確定後果如何。但麥隆德認為,未來如果不人為修改特定基因,反而會被視作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有了這種技術,嬰兒的特徵就可以有更多選擇,父母也許可以決定自己孩子的外貌。
“未來仍然會有’選擇’,只不過從自然選擇變成了人為選擇。我們在繁育犬種時所採用的方法,未來也會被用在人類身上。”
這些都還是假設而已。至於未來人類長什麼樣,我們能否從人口統計學趨勢中看出些端倪呢?
“要想預言一百萬年後的情況,只能純靠猜測。但如果只是預測不久後的未來,我們只要利用生物信息學,將已經掌握的基因變化與未來的人口統計學變化模型相結合,便完全可以辦到。”傑森·霍奇森博士(Dr。 Jason A。 Hodgson)指出。
如今我們已經有了全球各地人類基因組的基因樣本,基因學家對基因變異、以及基因變異在人類中的分佈的了解越發深刻。我們還不能精確預測基因變異的變化趨勢,但生物信息學領域的科學家們正在分析人口統計學趨勢,試圖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路。
霍奇森預言,城鄉居民之間的差異將不斷加大。“農村地區的人口不斷湧入城市,因此城市中的基因多樣性不斷增加,而農村地區則不斷減少。我們也許會在人口分佈線上觀察到這種分化趨勢。”
全球各地的情況也許有所不同,但就拿英國來說,農村地區的基因多樣性的確更低,與移民眾多的城市地區相比,有更多農村居民的祖上已經在英國生活了很長時間。
各地的生育率也有所不同。例如,非洲人口正在迅速增長,因此非洲人的基因在全球人口基因中所佔比例不斷增加。而以白人為主的地區生育率則較低,因此霍奇森預測,從全球來看,人類的皮膚顏色將越來越深。
“相對於淺膚色,深膚色在全球範圍內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一點相當肯定。”霍奇森表示,“我相信再過幾代人之後,普通人的膚色一定會比現在深一些。 ”
如果放眼太空呢?假如人類最後成功佔領了火星,我們將會進化成什麼模樣?在低重力環境下,人體肌肉的結構將會發生改變。也許我們的四肢都會變長。在寒冷的火星氣候中,人類會不會變得胖嘟嘟的、甚至像尼安德特人那樣長滿體毛呢?
這些答案都還是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人類的基因變異頻率的確在不斷增加。霍奇森指出,從全球範圍來看,在人類基因組的35億個鹼基對中,每個鹼基對每年都會發生大約兩次變異。這個比例相當驚人,也決定了一百萬年後的人類長相絕不會與今日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