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股價大跌,蘋果供應鏈涼了嗎?
蘋果CEO庫克週三向投資者發布了一封公開信,調低了截至12月29日的2019年第一財季業績指導。庫克表示,主要是大中華區iPhone營收不及預期,導致公司整體營收不及預期,營收同比下滑,並下調毛利率至38%。消息一出,美股盤後交易蘋果股價下跌接近8%。
1月3日A股、港股開盤,蘋果供應鏈的公司也都出現了不小幅度的下跌。就在2018年10月3日,蘋果股價高達232美元,市值突破11000億美元,為何僅僅3個月,其市值就跌去4成,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在裡面栽了跟頭?我們的蘋果供應鏈會不會也因此一蹶不振呢?
今天就用數據和邏輯來回答這兩個問題。此次蘋果下調業績預期的原因主要是大中華區的業績營收不及預期,早在2018年的1季度,手機行業的相關公司都開始出現大幅度回調,原因就是中國的手機行業已經提前進入了冬天。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從2018年1月份開始,手機同比銷量開始出現負增長,並且全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負增長。手機行業經歷了連續幾年的高增長以後,天花板似乎提前來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簡單來說,從農村到城市,幾乎每人一部手機,除了品牌的差異,基本需求都已經被滿足。
而且這兩年手機創新也開始乏力,使得潛在需求進一步降低,行業其實已經從增量時代走向了存量時代。行業進入紅海後,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出現了價格戰,大量的小品牌會被兼併或者破產。行業市場份額會像最強的幾個頭部公司集中。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2014年的時候市場基本上還是“百家爭鳴”的階段,當時市場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手機品牌,最強的華為、OPPO、VIVO、小米、蘋果、三星,加起來佔據市場份額不足60%而到了2018年的第三季度,前5個公司已經佔據整個行業90%的份額。這種跡像已經充分反映行業的現狀。
然而這就夠了麼?很明顯不是,在頭部的這些公司中,也出現了分化,大家可以從圖中看到,曾經是2014年市場份額最大的三星已經被幹掉!而蘋果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僅僅勉強守住市場份額,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要知道去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以2017年第四季度為例,蘋果出貨量僅佔行業整體的20%,但銷售收入和利潤佔比分別高達50%和87%。從單機銷售均價來看,蘋果、三星、華為和其他品牌分別為794、255、205、149美元/部。憑藉強大的品牌溢價,蘋果牢牢佔據高端市場,即使在銷售淡季蘋果利潤佔比也高達60%,超過所有其他品牌之和。
而到了2018年,中國的消費者似乎對價格開始變得敏感,就在1週前蘋果終於開始了降價促銷活動,降價幅度也非常大。我認為其中關鍵還在於產品的性價比。創新不夠和價格太高成了致命傷,而同一時期,華為宣布,2018年全球手機出貨量超2億台。
通過以上兩張圖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斷出蘋果在中國市場銷量不好的原因,一是整體行業衰退,二是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開始下降。
接下來我們看下蘋果產業鏈的相關公司會不會受到影響,我認為影響會相對較小,市場有些過分擔憂了。從1月4日上午的行情看,A股蘋果概念(885376)上漲1.77%,並未受到蘋果股價大跌的影響。
首先所謂蘋果鏈,其實就是消費電子產業鏈,這些上游的供應商,不光服務蘋果,同時還會服務華為、OPPO、小米這樣的公司,舉個例子,立訊精密為蘋果的無線耳機做代工,又給華為提供無線充電方案,我們只能說它是個消費電子供應鏈上的公司,不僅僅屬於蘋果鏈,或者華為鏈,而這樣的中國公司很多,所以東邊不亮西邊亮,通俗點說,只要行業不出大問題,至於最後誰做得更大,對於這些上游供應商來說,影響要小得多。
其次,電子行業是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和經濟周期的聯繫比較緊密,處於行業低谷的時候,也是整個行業兼併重組最多的時候,往往頭部公司降價打擊競爭對手,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等經濟復甦後,獲取更多的收益。而現在手機供應鏈的相關公司,也處於這種狀態,每一次週期下行的時候,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龍頭公司做大的馬太效應也會逐步體現出來。我們以攝像頭模組這個行業為例。
從圖中可以看到,隨著攝像頭技術含量的進步,越是高端的攝像頭參與競爭的廠商就越少。從單攝到雙攝再到三攝,能夠提供此類技術的企業明顯減少。而手機攝像頭的趨勢也是從單攝向多攝發展,可以預計,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企業被淘汰。
而這兩張圖顯示,2015 年,全球攝像頭模組行業CR3(市場份額前三總和) 僅為21.8%,CR7 為46.0%,模組小廠眾多,競爭格局較為分散;到了2017 年,行業CR3提升至28.6%,CR7 為46.5%,龍頭企業市場份額在提升。我相信隨著此次行業遭遇寒冬,更多的小廠會被迫離開這個市場。而下一次上升週期開始的時候,這些在逆週期時擴張的公司也會更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