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誕生的五大”瘋狂”猜想:月球曾經繞著金星轉?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6天,600多小時的飛行,完成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壯舉,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嫦娥奔月”的故事歷來讓人嚮往,而人類探月的腳步也從未停止。
關於月球誕生的五大“瘋狂”猜想,你更相信哪一個呢?
數千年以來,人類對月球的神秘十分敬畏,但更多的是好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開始探索這顆衛星,揭曉它的形成之謎。目前,科學家提出了關於月球形成理論的大膽設想:
1 、捕獲理論
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月球最初是在其它區域形成的,甚至它之前環繞另一顆行星(可能是金星)轉,之後被地球引力牽引最終進入地球軌道。其它一些行星也以這種方式捕獲衛星,例如:火衛一和火衛二,這是火星的兩顆微型衛星,被認為是捕獲的小行星。
“捕獲理論”並非真實的月球起源理論,當然,它只關心月球如何進入地球軌道。地球和月球的化學元素相似性,這兩顆天體的氧同位素比率幾乎相同,從而表明它們的形成基於相同的原料物質。
2 、裂變假說
19世紀,達爾文的兒子喬治提出月球起源於裂變。他認為,太陽系最早期快速旋轉融化的地球向太空噴射的物質,最終聚集形成現今的月球。
許多科學家並不認可月球“裂變假說”,他們表示,地球旋轉速度不可能快到將表面一塊岩石拋擲太空中,畢竟地球擁有強大的引力束縛。2010年一項研究表明,放射性元素含量過高引起的自然核爆炸,可能會促使早期地球分裂一個月球大小的天體進入軌道。
3 、共同形成
很可能在45億年前,月球和地球一起形成,它們是在太陽係原行星盤中的氣體灰塵中結合形成。
雖然這種假說可以解釋地球和月球同位素相似性,但仍無法解釋其他問題。例如:無法解釋地月系統的高角動量,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月球鐵核比地球小。
4 、微行星碰撞
一些科學家認為,月球在微行星碰撞過程中逐漸質量累積,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微行星成為地球、火星和其它成熟行星的質量來源。
但是科學家很難找到相關證據支持微行星碰撞理論,同時,也不能解釋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化學成分相似性。
5 、大型碰撞事件
月球形成的主流理論認為,大約44億年前,一顆行星大小的天體碰撞剛形成不久的地球,碰撞濺射至太空的殘骸物質逐漸聚集,最終形成月球。
他們將行星大小的碰撞天體稱為“忒伊亞(Theia)”,它的體積與火星相近。2012年科學家提出一個觀點稱,撞擊天體和原始地球,它們的質量都是現今地球質量的50%。
科學家稱,大型碰撞事件假說不斷地被修正和完善,它能夠很好地解釋月球成分和軌道特徵。例如:該理論預測月球有一個小型鐵元素內核,因為它主要是碰撞天體和早期地球的地幔形成的(這兩個天體表面缺少鐵元素,但在內核卻聚集大量鐵元素)。
月球溫度低至-153℃,表面腳印幾百年不會消失
月球是夜空中最容易看到的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相規律已經引導人類幾千年時間,中國的農曆就是依據月相來確定時間的。
對於許多人而言,月相和月球軌道是非常神秘的。例如:我們總是看到月球相同的“面孔”。這主要是因為月球繞地球旋轉需要27.3個地球日,從而我們基於月球反射光線變化,可以看到滿月、半月或者新月。我們觀測到的月相主要取決於月球相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的位置。
雖然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衛星,但是它的直徑大約是3475公里,甚至超過了冥王星的直徑。月球的體積略大於地球體積四分之一(27%),而太陽係其它行星和衛星體積比通常低於4:1。這意味著月球對地球具有較大的影響,也很可能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月球如何形成有多種解釋理論,但最新證據表明,它可能是在一次巨大碰撞事件中形成的。
月球形成的主流解釋是一次巨大撞擊事件將月球原始成分從融化地球中剝離出來,進入現在的地月軌道。科學家認為,此次碰撞天體的質量相當於地球的10%,體積接近於火星,由於地球和月球的成分非常相似,研究人員推斷稱,此次碰撞事件發生在太陽系形成之後的9500萬年,前後誤差大約3200萬年(太陽系已有大約46億年曆史)。
2015年,科學家基於對早期太陽系行星軌道的模擬分析,以及在地球和月球上最新發現鎢-182元素豐度差異,在最新研究中進一步證實了該理論。
雖然大碰撞理論主導了科學界關於月球形成的討論,但是部分科學家認為月球形成源自其他過程和事件,例如:地球引力俘獲月球、月球是從地球分裂出來的,以及地球從金星系統中“偷走”月球。
月球內部結構
月球很可能擁有一個非常小的內核,只有月球質量的1-2%,直徑大約680公里。它很可能包含鐵元素,但也可能包含大量的硫和其它元素。
它的岩石月幔厚度大約1330公里,是由富含鐵和鎂的緻密岩石構成。遠古時期月幔中的岩漿滲到月球表面,火山在10億多年時間裡不斷地噴發,大約是在40億年前至30億年前噴發。
月殼平均厚度為70公里,月殼最外層由於受到巨大碰撞而出現斷裂和斷層,月殼表面之下9.6公里深處是完整物質區域。
月球表面成分
月球是一顆岩石衛星,它的表面遍布無數隕坑,這是數百萬年以來小行星碰撞所致,由於沒有氣候變化,隕坑未被侵蝕過。
按重量計算月球表面平均成分是:氧佔43%、矽佔20%、鐵佔10%、鈣佔3%、鋁佔3%、鉻佔0.42%、鈦佔0.18%,錳佔0.12%。
目前軌道飛行器發現月球表面有水的痕跡,它們可能來自於月球表面之下。他們還發現了數百個深坑,可供人類登月者長期居住。月球勘測軌道器(LRO)觀測顯示,月球南極斜坡上存在大量水,儘管科學家評估稱該區域水資源相當於極其乾燥沙漠中的水量。此外,2017年,一項研究表明,月球內部也存在大量水分。
月球大氣層
月球擁有稀薄大氣層,因此一層灰塵或者一個腳印可在月球表面保存幾百年時間。由於沒有太多的大氣層,月球表面附近沒有熱量,因此溫度變化很大。月球白天表面溫度達到134攝氏度,而陰暗一側半球的溫度則低至零下153攝氏度。
月球軌道特徵
以下是來自美國宇航局的觀測數據:
與地球的平均距離:384400公里;
近地點:363300公里;
遠地點:405500公里;
軌道周長:2413402公里;
平均軌道速度:3680.5公里/小時。
軌道/地球關係
月球引力作用於地球,導致地球海平面可預測性漲落,即潮汐現象。潮汐也可能出現在湖泊、大氣層和地殼內部。
高潮汐作用下可使海水漲潮,低潮汐作用下可使海水退潮。由於引力作用,地球距離月球最近的半球出現了漲潮,而離月球較遠的半球由於水的慣性也出現了漲潮。
同時,月球引力也緩慢了地球旋轉速度,這種效應被稱為“潮汐剎車”,使得地球每個世紀平均每天時間延長2.3毫秒,地球失去的能量將被月球吸收,增大了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這意味著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每年增加3.8厘米。
月球引力可能是使地球成為宜居行星的關鍵因素,它可以適度調節地球軸傾角傾斜度,使得地球在數十億年時間裡保持相對穩定的氣候狀況,地球生命能夠繁衍生息。
但是受地球引力作用,月球也無法擺脫地球的引力束縛,並深受其影響。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月球形成早期,地球引力將月球運行軌道拉伸成一個奇特外形。
月食
在月食期間,月球、地球和太陽排成一線,或者幾乎如此。當地球直接或者幾乎直接到達太陽和月球之間的時候,地球陰影會落在月球上,就產生月食現象,通常月食僅出現在滿月。
日食發生的時候,當月球直接或者幾乎直接到達太陽和地球之間,月球陰影會落在地球表面,日食只能在新月的時候出現。由於月球陰影在地球表面很小,因此只有特定的區域才能觀看到日食現象。近年來,美國最近一次日全食發生在2017年8月,下一次日全食將發生在2024年4月。
月球季節
地球旋轉軸相對於黃道平面是傾斜的,黃道平面是一個地球環繞太陽運行軌道的假想平面。這意味著在一年不同時期內,北半球和南半球有時會指向或者遠離太陽,改變他們接收光線的數量,從而形成相應的季節。
地軸傾斜度為23.5度,但是月球軸傾斜度僅約1.5度。因此,月球實際上沒有季節。這意味著月球有些地方總是被陽光照亮,而其他地方則永遠籠罩在陰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