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開進快遞分店:單件增利7分錢
「春節不打烊」已是快遞業的常態。臨近春節,不少網點掛出了急招啟事,例如有網點以「月薪7000元」的收入招募接駁司機。往年春節前後快遞業通常會進入“用工荒”,今年部分網點這一壓力因為無人車的應用有所緩解,甚至在雙11也未招聘臨時工。
根據第一財經了解,無人車目前在快遞業的使用場景暫時不涉及C端,因此鮮少與消費者直接接觸。從業界和無人車公司回饋看,無人車在快遞行業逐漸普及,成為降本增效的工具。
落地快遞業
從回饋來看,部分快遞從業人員在2023年試水無人車,並且在2024年加大了投入力度。此外,供應商表示2024年銷售量激增,無人車在快遞產業逐漸升溫。
中通快遞武漢盤龍城無人車計畫負責人吳飛勇是當地的一級供應商,業務覆蓋近70個二級網點,接近200個驛站。吳飛勇對第一財經表示,2024年初網點購買了6台無人車,後續又購買了2台無人車,目前共有8台無人車。吳飛勇表示,這8台無人車的使用場景是負責從倉庫到二級網點或驛站的快遞運輸環節。
四川新都一網點負責人王理對第一財經介紹,他負責的網點在2023年5月購入了第一台無人車,後陸續購入無人設備,目前網點共有8台無人車以及1台無人機。和吳飛勇的網點相比,王理的無人車使用場景更加廣泛,包括將快遞配送到驛站、收件以及提供增值服務等。
加值服務主要表現為同城配送服務,王理為此積極拓展各類客戶。除了每天拉3趟貨,網點的無人車會在「休息」時間服務新的顧客。例如王理今年與一個盒飯廠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每天中午為盒飯廠家送盒飯,雙方在收益上達成雙贏。 “盒飯廠如果用傳統的人工模式送盒飯,一個月需要花費幾千元,現在廠家每月付我們900元配送費。”
隨著購買無人車的快遞網點增加,進入從業者視角的無人車品牌數量也不斷擴大。王理觀察到,可以選擇的無人車品牌變得更多了,「23年採購時我只知道幾個品牌,例如九識跟新石器。現在了解到的品牌越來越多了,包括白犀牛、德賽西威,菜鳥無人車等。
也有快遞從業人員對第一財經表示,2024年雙11大促快遞業的一個明顯變化是,部分網點開始使用無人車送快遞,2023年同期無人車較為罕見。
從部分快遞公司揭露的情況來看,無人車正逐步普及。
中通旗下智駕無人車營運管理平台顯示,截至2024年11 月底,中通快遞全網監管在用無人車超350輛,實際運行里程數已突破170萬公里。該平台於2024年4月上線運營,目前已直連全國40個城市超過100個網點。中通表示,目前中通無人車已在全國多地初步實現規模化應用,可服務距網點15公里範圍內的小區,提供快件短駁中轉等服務,每台日均派件500-800單。
對於快遞業對無人車需求成長的情況,無人車公司的感受最為明顯。九識智行市場總監汪泳蓮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公司主要客戶為通達系的快遞網點。由於通達系快遞站點多是加盟制,分行負責人會直接向公司下單。
從訂單成長來看,快遞業對無人車的需求持續成長。 2023年上半年九識仍維持租車模式,後續快遞業的客戶經過計算後認為買車性價比更高,不斷有客戶下單。在2023年下半年九識逐步確立了整車銷售模式。汪泳蓮表示,「一開始訂單並不多,很多客戶首次會下單1台或2台試水,後來發現挺好用的,會一次性下單5台、10台甚至幾十台。2024年的整體銷量比2023年翻很多倍,2024年每月環比增速在40%左右。
分行單件增加7分錢利潤
快遞業對每一支出精打細算。
王理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據點對降本增效的需求非常大,購入無人車主要是為了節省成本,目前效果也有所體現。 「以前用司機加貨車轉運,這個環節一件快遞的營運成本是0.14元到0.15元,換成無人車後這個環節的成本是0.08元,每件增加了0.06元到0.07元的利潤空間。 」王理認為,站點規模越大,無人車帶來的效果越好。另一方面,無人車的應用減少了傳統的運輸車輛和司機,有不少司機選擇轉做快遞員。
感受到無人車在降本增效方面的效果後,王理表示網點後續還有採購計劃,計劃2025年網點的無人車數量達到30台,承擔網點超過一半的包裹派送。
除了降本增效,無人車的應用也間接讓快遞員提高了收入。
吳飛勇所在的網點是一級分行,派件量比較大,日均派件量在8萬單。傳統模式下,各二級分行的業務員需要在早上6點來到一級網點分揀和運輸快遞,取件環節大約花費約3個小時。引進無人車後,上述環節改為一級網點進行分揀和搬運,再由無人車完成從倉庫到二級網點以及驛站的快遞運輸。目前8台無人車服務範圍涵蓋了15個二級網點,接近30個驛站。目前5立方的無人車一車能裝700單小件,或400多單大件。
「快遞員不用早起分揀,早上節約了3個小時,只需要花10分鐘接車卸貨。」吳飛勇表示,這一舉措直接節約了快遞員的時間,「如果那30個驛站繼續使用麵包車運輸,成本會高很多。
極兔南京江寧高新大學城網點負責人魏海軍表示,從2023年11月開始,該網點投放試運營無人快遞車,網點的無人快遞車每天能夠承擔超2000票的轉運派送任務,「對於我們而言,每天節省出來的2-3小時,快遞員可以更好地去派件,派送效率相較之前提升三成左右。個省市也上線了無人快遞車。
浙江餘杭一家綜合性快遞網點的負責人曾表示,在雙11之前,網點已經有20多台無人車參與常態化運營,承擔整個網點約55%的業務量。接近雙11之時,網點又向菜鳥購買了數台無人車,車隊規模達到30台。對此,該網點負責人表示, “今年在使用大批無人車配送的情況下,雙11期間網點的臨時工需求量已經減少了約80%。”
九識觀察到客戶需求呈現分層。一二線城市的快遞網點負責人購入無人車是為了降本。 「目前一台九識無人車的單月成本在3000元到4000元之間,負責網點到驛站的貨物配送。同樣場景下,如果站點招聘司機加上一台轉運貨車,每月成本接近萬元。
在三、四線城市甚至更偏遠的地區,無人車主要解決招工用工的人力問題。汪泳蓮表示,「據我們了解,很多三、四線城市網點招募的運貨人員或配送人員多為非正式員工,流動率特別大。尤其在每年10月到第二年開春這段時間,包含了雙11、年貨節等大促,屬於運力高峰,但是這段時間反而是網點最難招人的時候,無人車解決了網點在缺少人力時運貨的時效以及運力穩定問題。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紀雪洪對第一財經表示,無人車在快遞領域的應用目前集中在網點跟驛站之間的送貨,能夠節省人工,同時加快物流週轉的速度。不過目前兩端都需要人力去進行操作,裝貨卸貨以及接應車輛。
業內人士張楚認為,快遞業未來的趨勢是透過更多的科技取代人力,“10年前使用人力分揀,現在全部都是自動化分揀。”
無人車“有點犟”
雖然達到了網點最初降本的期待,但目前無人車還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進。
吳飛勇表示,使用近一年後他覺得無人車“有點犟”,“例如無人車會根據設定好的路線行駛,如果出現了其他車違停臨的情況,無人車需要時間識別。
同時,路人的好奇心也會導致意外出現。 「剛開始引進的時候,很多人會好奇,開車時會故意別它一下,多少也會有點影響。智能化的產品如果被撞到或者追尾,後台會顯示碰撞停車從而暫停運營,需要後台操作解除。
由於所有維修零件都從廠商直發,吳飛勇回饋一旦出現零件故障需要返廠維修,花費2到3天。吳飛勇回憶,目前8台無人車使用近一年時間內,出現了3到4次回程維修的狀況。
王理也反映無人車存在不少需要改進之處。 「例如在街道打圍施工的時候,路邊的噴淋系統可能會噴到無人車的攝影機上,導致無人車暫停運行,需要廠商後台接管或自己恢復工作。這種情況我碰到過兩次。
此外,王理建議將無人車的車廂劃分為四個小車廂,搭配無人機配送被分割的小車廂,進行直線距離長距離的投送。無人車目前的運行時效約為每小時40公里,進行20公里以上的投送花費時間過長,更適合無人車與無人機搭配。據他了解,廠商已經在推進相關設計。
廠商也認同無人車需要持續提升。
汪泳蓮表示,無人車作為人工智慧產品,對數據和場景有強烈依賴,需要不斷優化。實際運作中,操作者會發現一些測試中無法發現的問題,例如有無人車在行駛至工廠附近時會丟失信號,後續發現是因為無人車受工廠信號幹擾,公司通過技術解決了該問題。
此外,無人車目前在部分山村道路上有行駛困難的問題,以及電池在冬天消耗較快的問題。汪泳蓮表示,“我們已經為電池增加了保溫套,盡量減少其在低溫環境下的損耗。但是保持和日常一樣的電池水平還有難度。”
無人車公司也在推動高新技術在商業端的落地。例如九識在2024年引入了Map Transformer V2模型進行在線建圖,該模型具備推理能力,對於遮擋以及邊線不清的情況都有效果,能完成對車道線、警示牌、停止線和人行橫道等標識的識別。
菜鳥透過組成領先的自動駕駛團隊,實現軟硬體一體自研,為菜鳥無人車GT提供安全可靠的L4級自動駕駛系統,同時針對複雜路況和極端天氣等場景進行演算法優化,透過封閉、半封閉、公開道路等多場景實踐,累積了超過千萬公里的行駛里程。
紀雪洪認為,目前無人車在快遞產業的應用處於商業化和技術的探索期。 「目前技術不夠成熟,例如在人流複雜的時候無人車可能會反應遲鈍或阻礙交通。另外,它可能會出現機器故障或因識別不了的場景而產生停頓,需要後台介入或人工介入。這些問題解決了之後,就會進入商業化的快速應用期或者說推廣期。
紀雪洪表示,路權也是阻礙,目前一些城市例如深圳、杭州和北京等地在逐步開放,也約定了相關的法律責任。全國層級來看,目前缺乏系統性的法律支持,技術和政策兩者相互協同,一旦技術成熟,推出法律的緊迫感會更強。
政策端對於發展無人車也出現了利多。
2023年11月,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共安全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發布《關於開展智慧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對此,汪泳蓮表示「從2024年開始感受到了改變。如從路權的角度看各地路權流程的推動速度變快了,擁有路權的城市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而且增加得越來越多。的高成長數據讓公司感受到產業正在突破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