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二選一」 跨國電商也沒躲過
新的一年,跨境電商的低價戰火仍在海外蔓延。去年下半年開始,一直穩坐釣魚台的亞馬遜動作頻頻,先是在6月的一場閉門會議中宣布了“低價商店”的計劃,並在12月正式推出了低價商店“Amazon Haul”。
在此之前,亞馬遜也暗搓上線了一些“小工具”,幫助買家甄選最低價產品,例如“價格力標籤” 、“價格歷史查詢功能”等,變相倒逼賣家加入“價格戰”。
老牌巨頭主動求變的背後,是TEMU、SHEIN等跨境電商平台的快速崛起,它們將電商內捲的風吹到了美國,並逼得亞馬遜需要作出更大的調整來應對衝擊。
為此,亞馬遜也開始將「低價」對準主站商家,但安逸已久的跨境電商賣家會買單嗎?
跨境電商大混戰
去年下半年開始,亞馬遜的低價策略開始變得激進。先是有商家表示,收到了亞馬遜要求「二選一」的警告信,其後,知名數位品牌Anker疑似從Temu退出回歸亞馬遜,有用戶表示在TEMU美國站上搜尋Anker品牌,發現該品牌店顯示為“暫時休息”,只剩下第三方商家的一些商品展示。
過去幾年間,Anker都是亞馬遜平台的頭部賣家,一直穩坐亞馬遜美國區的類別銷售冠軍。去年1-6月,Anker實現營收96.48 億元,其中來自亞馬遜的銷售額就超過50億元。
但從去年7月開始,Anker開始進駐TEMU,以半託管模式銷售產品,由平台控制定價;而在亞馬遜上,Anker則是直接控制定價。
不過,Anker在TEMU的售價仍在對標亞馬遜,有用戶表示,大部分情況下,在亞馬遜的價格更便宜。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因為Anker和平台正在進行價格的A/B測試,而這對應的是雙方未來的定價權。
但這對亞馬遜來說卻不是好消息。過去一段時間,亞馬遜均憑藉其高端市場定位,以及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幫助新創商家打造品牌,同時也獲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但隨著Temu等低價跨境電商平台的崛起,即便其在物流、服務等方面與亞馬遜依然沒法直接較量,但憑著「低價」卻已經搶走了不少用戶。根據Salesforce 數據顯示,61% 消費者使用TEMU等平台的主要原因就是「便宜」。
此外,TEMU也正在醞釀大招,包括吸引更多品牌商家進駐。相較於價格內卷,TEMU也在效仿拼多多的發展路徑,透過招攬品牌商家推動平台向上發展,但亞馬遜似乎不願意給TEMU更多的空間。
雖然亞馬遜在「二選一」風波之後很快出面闢謠,表示要求賣家在亞馬遜商城獨家銷售的說法不符合事實。
但實際上,即便亞馬遜不動用「看得見」的手段幹預,其還能透過流量分配、獎懲制度等推動商家實踐「最低價」。雖然商家可以選擇放棄亞馬遜平台,但考慮到平台的流量和規模,大部分商家其實也沒得選擇。
根據自媒體「跨境電商跨境屋」報道,有美國本土賣家表示,其可能因為在TEMU上銷售更低的價格,商品連結直接被亞馬遜封了。
這位賣家表示,旗下三款產品連結都被亞馬遜封了,亞馬遜給出的原因是其價格對比外部沒有競爭力,而外部參考價格則是這款產品在TEMU上的售價,雖然沒有給出直接理由,但「二選一」的意味已非常明顯。
在更早之前,就有商家吐槽亞馬遜強制賣家降價,否則部分商品會被強制下架,而原因則是「價格無競爭力而不符合成為推薦報價的要求」。
不過,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亞馬遜和TEMU互相較勁的時候,沃爾瑪也上演了「暗度陳倉」的戲碼。有商家表示收到沃爾瑪降佣金的通知,部分產品的佣金從15%降到3%,讓其能夠將沃爾瑪平台上的產品降價到與亞馬遜、TEMU一樣的水平。
市場容不下“老二”
電商平台的“二選一”,對國內消費者而言並不陌生。 2023年12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京東起訴天貓「二選一」案做出判決,認為阿里的壟斷行為對京東造成嚴重損害,並判決其向京東賠償10億元。
而京東與阿里之間的「二選一」恩怨由來已久,最早在2013年,時任京東商城某高階主管發文指控京東商家被阿里要求「二選一」。在這之後,不僅京東和阿里,京東與當當網、蘇寧電器之間也曾出現過「二選一」糾紛。
而沃爾瑪「偷家」的舉動,其實也像極了阿里京東大戰時,拼多多悄悄憑藉社交裂變和低價優勢,以「黑馬之姿」在電商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由此可以看出,商業世界裡面沒有一成不變的戰略,也沒有始終循規蹈矩的打法,畢竟在任何細分市場領域裡面,“第一”都只有一個,其必然會想方設法打壓“第二”和“第三”,同時積極求變,甚至參考後進者的攻勢,以保住“龍頭位置”。
這也是亞馬遜當下的境況,從財報數據來看,在2024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收4,501.67億美元,年增11.20%;累計淨利為392.44億美元,年增98.19%,營收及利潤均保持穩健的成長。
但亞馬遜的營收成長速度已經變得非常平緩,雖然淨利潤依然可觀,但成長速度已是逐季下滑,第一季其利潤成長率為229%,第二季則為100%,到了三季則只有55%的增速。
亞馬遜財務長在去年第二季的財報會中表示,北美市場的營收成長略低於預期,主要是因為消費者選擇購買較便宜的產品,導致平均售價(ASP)下降。
而其淨利的成長則主要得益於AI技術的降本增效,以及雲端業務所帶來的收益,相較而言,亞馬遜電商業務的成長速度已明顯低於產業增速。
作為參考,亞馬遜在去年三季實現淨銷售額614.11億美元,年增7%,而根據Stocklytics的調查報告,2024年電商市場價值預計將達到4.11兆美元,實現年比15%的漲幅。
可以看出,TEMU等跨境電商平台的崛起,已經開始搶奪亞馬遜原本的市場份額,也限制了亞馬遜的淨利增幅。
危機感與日俱進,亞馬遜的改變也是必然的。作為一個成立已有30年的電商平台,亞馬遜已從原來的朝氣蓬勃的“青年”,逐漸變成遵循傳統的“中年人”,其處境跟阿里、京東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幸好,亞馬遜也有「大象轉身」的魄力,目前來看,其已經開始顛覆自己。
一是低價策略的推出,有亞馬遜高層表示,透過低價商店「Amazon Haul」能為亞馬遜帶來獲利成長,同時使亞馬遜能夠為快速成長的低價細分市場提供有吸引力的選品,開拓出新的增量市場。
二是深耕中國賣家。在最新的2025賣家啟動大會上,亞馬遜表示將加碼低價商城、向中國賣家開放供應鏈智慧託管服務等多項舉措;而在2024年,亞馬遜也提到了舉辦更多針對中國三四線城市賣家的研討會。
中國賣家背後,是中國強大的供應鏈資源,以TEMU為代表的跨境電商平台之所以擁有價格優勢,同樣是依賴中國賣家背後的產業帶資源,亞馬遜顯然也想要如法炮製,進一步豐富商品池。
賣家的大變局時代
但目前來看,亞馬遜仍在經歷市場的考驗,例如低價商店“Amazon Haul”上線一個多月,目前仍是“測試版本”,有用戶投訴配送速度很慢,而且存在丟單的情況。
另外,「Amazon Haul」的購物體驗和商品豐富度跟TEMU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可能是因為商品數量太少,未能配合更多的互動推廣。
但對於國內跨境商家來說,這終究是多了一個選擇,特別是近期TikTok在全球範圍內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政策的不確定性,甚至已有TikTok賣家趕在禁令前以低價賣掉自己的店。
來到2025年,跨境電商產業的格局恐怕只會更複雜。首先,全球各國的政策都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先前越南要求TEMU暫停其業務;歐盟也考慮對跨境電商平台徵收新稅,這將可能影響到大部分跨境產品的競爭力。
其次,各跨境電商平台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這將迫使各平台推出更多新的規則和玩法。去年底,亞馬遜加強了對平台規則的審查力度,導致越來越多的賣家帳戶被封,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1月就有約5000個中國賣家店鋪被亞馬遜封號。
此外,商家們也要進一步適應不同平台的玩法,例如近日TEMU就針對半託管賣家開放站內廣告功能,在此之前,TEMU主要採取自然流量分配機制,這意味著玩家可能要在“絕對低價”的基礎上,摸索出新的引流策略。
而面對跨境電商產業和平台的轉變,商家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改變,適應變化。
一方面,除了捲價之外,大家還可以嘗試卷品質、捲品類,透過聚焦更高利潤產品,用效率對沖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商家也可以開啟多元化佈局,嘗試在不同平台建店運營,以此對沖新關稅政策所帶來的衝擊。
最後,厭倦了價格內捲的商家,也可以考慮品牌出海,透過技術、設計、概念等方面的創新來打動海外消費者,例如講好中華文化的故事,打造獨一無二的產品特色。
在過去一年,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平台和商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開闢新的賽場才能找到新增量,例如亞馬遜佈局低價商店;TEMU開啟廣告投流;速賣通聚焦服務,為優質POP商家提供更多權益…
某種程度上來看,改變可能會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但同時,風險和機會也是並存的,對國內跨國商家來說,2025年的挑戰顯而易見,但同時機會也正在困難之中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