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日常社交互動對維持大腦健康至關重要
2019 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令人震驚的文章。 研究人員追蹤了九名極地科學家在南極洲一個偏遠站隔離14 個月後的大腦變化。 數據顯示,他們的大腦結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一些關鍵區域在他們獨自在遙遠的前哨站度過的這段時間裡實際上縮小了。
孤獨或社會隔離與健康狀況不佳之間的關係早已為人所知。 大量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都將中風、失智症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增加與不同程度的社會隔離聯繫在一起。 但是,這些因素之間究竟是如何連結在一起的,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一些研究假設,正是因為缺乏社交互動,導致了不良的生活習慣,最終導致健康狀況不佳。 也許你會因為見不到其他人而吃得更多、運動得更少? 這種聯繫可能只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除了意外的南極洲大腦研究等研究似乎顯示另有隱情。
現在,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上的一項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對孤獨的生理影響最清晰的認識。 這項研究觀察了約42000人的所謂”蛋白質組”特徵。 與從不具這些特徵的人身上收集到的數據相比,這些特徵主要是在與世隔絕或孤獨的人身上發現的不同蛋白質組合。
“人體內有超過10 萬種蛋白質及其許多變體,”合著者馮劍鋒解釋。 “人工智慧和高通量蛋白質體學可以幫助我們找出許多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後中的一些關鍵蛋白質,徹底改變人類健康的傳統觀點。”
研究最初鎖定了與社會隔離和孤獨相關的不到200種蛋白質。 研究發現,與孤獨感(透過詢問參與者的感受來衡量的主觀特徵)相比,社會隔離(透過社會接觸量和生活狀況等客觀因素來衡量)對蛋白質關聯的影響更大。
這項研究利用一種名為”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的建模過程,確定了五種似乎與孤獨或社會隔離有直接因果關係的特定蛋白質。 也就是說,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蛋白質水平的升高是由孤獨感直接引起的。
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所有与孤独有显著因果关系的蛋白质都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中风和死亡率相关。”
當研究人員開始研究腦區體積與特定蛋白質之間的關係時,事情變得更加有趣了。 其中一種被稱為ADM的蛋白質尤其引人注目,它在交感神經系統(SNS)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兩個系統會影響全身壓力和發炎反應。 高ADM水平也與調節人體幸福感的關鍵腦區容量減少有關。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解釋:”ADM與腦島之間的關聯性最強,而腦島是感受機制的樞紐。人們認為相互感知是大腦與身體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徑,是孤獨與健康聯繫的基礎。
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了一個令人著迷的洞察力,即社會連結對人類健康的根本重要性。 大腦大小與孤獨之間的直接關係為某些人類進化理論增添了令人信服的砝碼。 例如,進化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 世紀90 年代末提出的”社會大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認為,靈長類動物之所以進化出大大腦,是因為它們的社會行為越來越複雜。
這項新研究的共同作者、劍橋大學的芭芭拉-薩哈基安(Barbara Sahakian)說,這些發現為已知的社會隔離與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繫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生物學基礎。 她認為,面對面的交流是人類健康運作的重要因素。
薩哈基安說:「這些發現讓我們明白了社會接觸對保持我們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多不同年齡的人都表示感到孤獨。這就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將社會隔離和孤獨描述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