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重新連結大腦新研究揭開了侵略與多巴胺的秘密
小鼠和人類一樣,也會為爭奪領地和配偶而競爭,每次勝利都會讓它們對自己的戰鬥力更有信心。在早期,一種名為多巴胺的大腦化學物質在幫助年輕雄性小鼠發展這些攻擊行為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隨著經驗的積累,多巴胺在驅動攻擊行為方面的關鍵作用會減弱。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人們了解抗精神病藥物療效下降的原因。
幾十年來,多巴胺一直與雄性攻擊行為有關,但過去的經驗對這種關聯的影響仍然不清楚——直到現在。
在囓齒動物實驗中, 紐約大學朗貢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小組提高了大腦腹側被蓋區多巴胺釋放細胞的活性。 研究結果表明,在沒有經驗的雄性格鬥者身上,這導致動物的攻擊時間是它們自然戰鬥時間的兩倍。 當細胞被阻斷時,新手小鼠根本不會戰鬥。
相較之下,這種模式在具有豐富戰鬥經驗的雄鼠身上並不適用。 無論多巴胺釋放細胞是被增強還是被阻斷,攻擊的持續時間都沒有改變。 但值得注意的是,老鼠贏得的衝突越多,它今後發起的戰鬥就越多。
研究的資深作者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和神經科學系教授達尤-林(Dayu Lin)博士說:”我們的發現為了解’自然’和’培養’如何塑造雄性動物的攻擊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這項研究結果的報告最近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
基於多巴胺在學習攻擊行為中作用的證據,作者開始更了解可能解釋這種行為的大腦機制。 為此,研究團隊阻止大腦腹側被蓋區的細胞向另一個名為外側隔膜的區域釋放多巴胺,而外側隔膜是一個已知能調節攻擊性的部位。 他們發現,雄性新手永遠也學不會打架,但那些有打架經驗的雄性新手會繼續從事攻擊行為。 同樣,促進大腦這一區域的多巴胺釋放會增強新手的敵意,但對老手沒有影響。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轉化神經科學研究所成員林說,這表明外側隔是多巴胺促進囓齒動物”攻擊學習”的關鍵腦部部位,其他哺乳動物也可能如此,包括人類。
研究團隊也測量了多巴胺在動物獲得戰鬥經驗後在外側隔膜的釋放。 他們發現,多巴胺在白老鼠第一次決定攻擊的當天釋放得最多。 隨著小鼠的戰鬥經驗越來越豐富,這種多巴胺激增的現象就會減弱,證明這種化學物質在最初的攻擊學習中發揮核心作用。
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多巴胺在雌性攻擊行為中似乎並不扮演類似的角色。 事實上,調節多巴胺水平絲毫不會影響雌性小鼠的攻擊行為。
林說,這些結果可能為解決以情緒和行為劇烈變化為特徵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提供新的見解。 幹擾多巴胺釋放的抗精神病藥物常用於治療此類疾病,也可用於抑制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為。研究結果表明,以多巴胺為標靶可能不是治療有長期攻擊史患者的有效手段。因此,醫療服務提供者在考慮使用哪種療法時,可能需要考慮患者的病史以及年齡和性別。
林補充說,這些結果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抗精神病藥物對兒童的作用比對成人的作用更強、更持久,因為對兒童來說,一旦停止服藥,攻擊行為往往會捲土重來。
不過,雖然小鼠與人類有著相似的大腦化學結構,而且目前的研究結果與人類的臨床結果相吻合,但要證明過去的行為對人類抗精神病藥物療效的影響,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