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Boss直聘新玩法:不看學歷,只看程式碼
新鮮出爐的馬斯克版Boss直聘,風格是醬嬸兒的:不care工作履歷,不care學歷背景,甚至沒上過學也不是不行。 重點就一個:just show us your code。這就是他為自己手中X招攬資深工程師人才的唯一要求。
X官推迅速轉發跟進,表示如果您想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交付,歡迎加入X工程團隊!
留言區溜達了一圈,大家普遍對這個做法還是持支持態度的。
有網友表示,這個招人標準很公平,直接用程式碼說話,別搞那些虛頭巴腦的花樣。
也有人從馬斯克短短這條推文中看到了希望的光。
雖然只有一絲絲──因為他覺得自己很有想法,卻又不是個當工程師的料,所以問該怎麼破?
還有網友不管不顧在留言區瘋狂玩梗,發了個本地庫連結:接招吧,馬一龍!這就是我的程式碼庫!
居然有網友配合他搞抽象:
天殺的,我一眼就看出這是我的程式碼,我找它找得一天只吃得下四頓飯了,原來是被你小子抄走了。
01 重視技術,這是馬斯克的長期風格
總之,評論區有不少人支持馬斯克的這種Boss直聘行為,並表示「這才應該是大多數職位發布/招聘的途徑」。
就連Epic Games的創辦人兼CEO@Tim Sweeney也站出來肯定了老馬。
基於一個人的優秀程度來聘用ta,而不是靠資歷評判。 在一個領域裡,所有傑出的人的唯一共通點就是「偉大」(而不是高學習、深資歷等等)。 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自主學習是一種,從底層開始向上打怪升級是一種,學術成就則是另外一種。
而且,根據量子位長期觀察,招人時格外重視技術能力這種做法,在馬斯克這兒不是一天兩天的心血來潮。
他一直就喜歡這麼幹。
這可不是我們空口白牙胡說的——
去年3月,卡帕西在一次訪談中就提過,馬斯克管理公司的方式非常獨特,而且「人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它有多特別」。即便是聽別人講,你也很難完全理解。
卡帕西表示自己甚至無從描述,但那確實是一種非常獨特、與眾不同的方式。
不過首先,他喜歡由強大且技術含量高的小團隊來組成公司。 大公司通常很難擺脫績效不佳的員工。而馬斯克則更願意主動裁人。 所以第一點就是,保持一支實力強勁、技術過硬的小團隊;絕對不要有那種非技術型的中階管理。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
卡帕西
來,總結一下,馬斯克帶領的團隊,至少有以下2個特點:
得是技術密集型
得是團隊精悍型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馬斯克剛在X走馬上任的時候,緊急召集所有會寫代碼的人開會,凌晨一點半曬「代碼審查」現場。
所以,馬斯克這次直接「以代碼論英雄」也不是什麼拍腦袋一想想出來的突然之舉。
至於團隊精悍這一點,其實也在X的身上有所體現──誰還記得Twitter剛被馬斯克接手時候,他大刀闊斧的「廣進計畫」?
還可以側面印證一下這一點:
老馬創辦的xAI,2023年7月成立。
至今一年半了,團隊也就100來號人。
而同樣的大模型巨頭,OpenAI被爆員工數量已經破千;截至去年9月,Anthropic的員工人數也來到1035人(2023年時,是240人)。
不過,馬斯克這條推文下方也不都是讚許。
不少網友還是提出了質疑和值得商榷的點。
例如“用程式碼顯露實力”,是否應該有一個更清楚的標準?什麼樣的標準才是符合X需求的?
有的話您倒是列出來啊!
也有程式設計師表示,手上最拿得出手、最驕傲的程式碼,那可是在職公司的秘密,沒辦法show給馬斯克看。
而且,一段寫得好的程式碼,是否真的能說明這人能力過硬?
我堅信Elon這麼來找頂尖工程師,方法有問題。 僅僅審查某人過去專案的程式碼並不能揭示這些程式碼是否實現了原始目標或是否按時完成。 就像沙堡一樣,有些程式碼可能看起來很impressive,但在審查或生產環境中卻會分崩離析。
02 不看資歷看能力,科技圈最新大潮?
但馬斯克此舉還是讓一個話題再次被擺到台前。
那就是,一些公司嘗試或正在嘗試招徠那些沒什麼業界經驗,或沒什麼資深履歷,甚至輟學or學歷不算高的人來授予重任,衝鋒在前。
就是因為這些人能力強,在技術群中實力過硬。
例如OpenAI就是目前最典型的例子。
上個月剛從OpenAI離職的Alec Radford就是這現像在OpenAI的初代具象化。
Alec於2016年加入OpenAI,那時的他剛從富蘭克林·歐林工程學院本科畢業。
論出身,既不是最頂尖的名校,也不是光環滿滿的博士、博士後身分。
加入OpenAI過後的Alec,雖然年輕又低調,但碩果累累:
GPT-1、GPT-2的第一作者;
幾乎參與了OpenAI所有的重大突破;
截至今日論文被引量已超19.5萬;
被引量排名前三名的論文,分別與GPT-3、CLIP和GPT-2相關。
後來讓人眼前一亮的Sora,背後也是應屆博士帶隊,00後入列,還專門招了藝術生。
GPT-4o亮相沒兩天,背後Omni團隊就被扒了個底朝天。
帶領的小哥Prafulla Dhariwal,也是以本科畢業生的身份加入OpenAI的,雖然這個本科是MIT(手動狗頭)。
該團隊組成和Sora有著類似的規律:不怕啟用新人,並且狠狠重任新人。
而國內,因為DeepSeek v-3的異軍突起,全網又開始深扒深度求索團隊,發現了驚人的相似性——
量子位元整理各種資料發現,DeepSeek團隊最大的特色就是年輕。
應屆生、在讀生,特別是來自清華、北大、浙大、北航的應屆生在其中非常活躍。
他們中的一些人,2024年一邊在DeepSeek搞研究,另一邊新鮮熱乎的博士學位論文剛評上獎。
感慨一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時候,大環境會以學歷和履歷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
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學歷和履歷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門檻。
然而,求職的你──無論是應屆生或準備跳槽的──是否也可以試試,不要把自己的思維也侷限在學歷背景的框架之中?
當外界的掣肘客觀存在時,自己憑實力解開思想的束縛,或許另有一片大有可為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