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血管指紋”能有效預測中風風險且創傷更小
一項突破性研究揭示,由29 項健康指標組成的視網膜”血管指紋”可有效預測中風風險。 這種新方法可以利用簡單的眼部影像取代侵入性檢查,從而改變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風預測方法。
視網膜(眼球後部的感光組織)中獨特的血管”指紋”可以預測中風風險,其準確性與傳統的風險因素相同,但無需進行侵入性實驗室測試。 今天(1月14日)發表在《心臟》雜誌上的這項發現為評估中風風險提供了一種更簡單、更易行的方法。
血管指紋由29個血管健康指標組成,已被認定為實用、易於實施的工具。 研究人員強調了它的潛力,尤其是在初級醫療保健和資源有限的環境中。
全球每年約有1 億人受到中風的影響,造成670 萬人死亡。 大多數病例與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不健康飲食和吸煙。
視網膜複雜的血管網絡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與腦血管有許多相似之處。 這使得視網膜成為了解糖尿病等全身性健康問題影響的重要窗口,也是預測中風風險的有效工具。
中風預測技術的進步
他們補充說,由於研究結果不一,而且對眼底專業影像技術–眼底照相的使用也不一致,因此還沒有充分發掘其在中風風險預測方面的潛力。
但研究人員說,機器學習(AI),例如基於視網膜的微血管健康評估系統(RMHAS),為確定生物標記物提供了可能性,這些標記物無需進行侵入性實驗室測試即可準確預測中風風險。
為了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他們測量了68753 名英國生物庫研究參與者眼底影像中視網膜血管結構的5 個類別的30 個指標。
這5 個類別包括靜脈和動脈的口徑(長度、直徑、比率)密度、扭曲度、分支角度和複雜性。
他們也考慮了潛在的影響風險因素:背景人口和社會經濟因素;生活方式;健康參數,包括血壓、膽固醇、HbA1c(血糖指標)和體重(BMI)。
最終分析包括45161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55 歲)。 在平均12.5 年的監測期內,749 名參與者發生了中風。
視網膜指標對中風風險的影響
這些人的年齡明顯偏大、男性、吸菸者和糖尿病患者居多。 他們的體重也更重、血壓更高、”好”膽固醇水平更低,所有這些都是已知的中風風險因素。
研究共纳入了 118 项视网膜血管可测量指标,其中 29 项在调整传统风险因素后与首次中风风险显著相关。 一半以上(17 个)是密度指标;8 个属于复杂性类别;3 个是口径指标;1 个属于扭曲性类别。
密度指標的每一個變化都會導致中風風險增加10-19%,而口徑指標的類似變化也會導致中風風險增加10-14%。
複雜度和扭曲度指標每降低一個指標,中風風險增加10.5%-19.5%。
結論與未來研究的啟示
研究結果表明,這種視網膜”血管指紋”即使只與年齡和性別相結合,在預測未來中風風險方面也不亞於單獨使用傳統風險因素。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就因果關係得出肯定的結論。 研究人員承認,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不同的種族,因為英國生物庫的大多數參與者都是白人。 他們也無法評估與不同類型中風相關的風險。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得出了結論:”鑑於年齡和性別很容易獲得,視網膜參數可透過常規眼底照相獲得,該模型為卒中風險事故評估提供了一種實用且易於實施的方法,尤其適用於初級醫療保健和低資源環境”。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