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MRAM設備、具有低能耗資料寫入特性的新技術問世
在目前主流的記憶體技術中,DRAM雖然速度快,但功耗大、容量低、成本高,且斷電無法保存數據,使用場景受限;NAND Flash讀寫速度低,儲存密度明顯受限於工藝製程。為了突破DRAM、NAND Flash等傳統記憶體的限制,記憶體技術壁壘不斷被突破,新型儲存技術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近年來,計算設備已出現多種類型的記憶體,旨在克服傳統隨機存取記憶體(RAM) 的限制。磁阻RAM (MRAM) 就是這樣一種記憶體類型,它比傳統RAM 具有多種優勢,包括非揮發性、高速、儲存容量增加和耐用性增強。儘管MRAM 設備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改進,但降低資料寫入過程中的能耗仍然是一項關鍵挑戰。
大阪大學研究人員最近在《先進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用於MRAM 設備、具有低能耗數據寫入的新技術。與目前基於電流的方法相比,該技術可以實現基於電場的寫入方案,能耗更低,有可能為傳統RAM 提供替代方案。
傳統動態RAM (DRAM) 設備具有由電晶體和電容器組成的基本儲存單元。但是,儲存的資料是易失性的,這意味著需要輸入能量才能保留資料。相較之下,MRAM 使用磁狀態(例如磁化方向)來寫入和儲存數據,從而實現非揮發性數據儲存。
「由於MRAM 設備依賴電容器中的非揮發性磁化狀態而不是易失性電荷狀態,因此在待機狀態下功耗較低,是DRAM 的有前途的替代品,」該研究的主要作者Takamasa Usami解釋道。
目前的MRAM元件一般需要電流來切換磁隧道接面的磁化向量,類似DRAM元件中切換電容器的電荷狀態。然而,在寫入過程中需要很大的電流來切換磁化向量。這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焦耳熱,從而導致能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於控制MRAM 裝置電場的新元件。其關鍵技術是一種多鐵異質結構,其磁化向量可以透過電場切換(圖1)。異質結構對電場的反應基本上可以用逆磁電(CME) 耦合係數來表徵;數值越大表示磁化響應越強。
圖1.界面多鐵性結構示意圖
研究人員先前曾通報過一種多鐵異質結構,其CME 耦合係數超過10-5 s/m。然而,鐵磁層(Co2FeSi) 部分的結構波動使得實現所需的磁各向異性變得困難,從而阻礙了可靠的電場操作。為了提高這種結構的穩定性,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在鐵磁層和壓電層之間插入一層超薄的釩層。如圖2 所示,透過插入釩層實現了清晰的界面,從而可以可靠地控制Co2FeSi 層中的磁各向異性。此外,CME 效應達到的值大於不包含釩層的類似設備所達到的值。
圖2 .鐵磁Co2FeSi 層/原子層/壓電層界面的原子影像。左側的結構使用Fe 原子層,而右側顯示的V 層清晰可見,促進了上方鐵磁性Co2FeSi層的晶體取向。
研究人員還證明,透過改變電場的掃描操作,可以在零電場下可靠地實現兩種不同的磁狀態。這意味著可以在零電場下有意實現非揮發性二元狀態。
「透過精確控制多鐵異質結構,可以滿足實現實用磁電(ME)-MRAM 設備的兩個關鍵要求,即具有零電場的非揮發性二元狀態和巨大的CME 效應,」資深作者Kohei Hamaya 說。
這項自旋電子裝置研究最終可在實用的MRAM 裝置上實現,使製造商能夠開發ME-MRAM,這是一種低功耗寫入技術,適用於需要持久和安全記憶體的廣泛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新型儲存市場主要集中於低延遲儲存與持久內存,還不具備替代DRAM/NAND快閃記憶體的能力,但在資料爆發式成長的時代下,新型儲存憑藉所具備的超強效能、超長壽命、可靠性及耐高溫等優秀的特性,將可望成為記憶體領域的新選擇。
目前,從市場份額來看,傳統記憶體仍佔據著絕大部分市場,但隨著5G時代到來,帶動物聯網、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應用市場發展並向記憶體提出多樣化需求,加上傳統記憶體市場價格變化等因素,新型記憶體將在市場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