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鳥會發出這麼多不同的聲音?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鳥類的聲音進行了全球性研究,分析了10萬多份錄音,揭示了棲息地、地理位置、鳥喙形狀和體型如何影響鳥類叫聲的頻率和多樣性。 他們的研究結果為了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鳥類交流提供了見解,並可能有助於透過聲景監測改善生態系統保護。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的一項全球性研究揭示了棲息地、地理、體型和鳥喙形狀如何影響鳥類的聲音。
鳥類發出聲音是為了交流,以吸引配偶、阻止掠食者,或只是為了享受歌唱。 然而,人們對這些聲音的巨大多樣性的驅動因素仍然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進行了首次全球性研究,探討了影響鳥類發聲的因素。 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透過分析來自世界各地的10 萬多段錄音,他們發現了一些關鍵模式,解釋了鳥類為什麼會發出某些聲音以及它們發出聲音的頻率。
雖然先前的研究已經探討了棲息地、地理位置、體型和鳥喙形狀對鳥類聲音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僅限於較小的地區。 HS Sathya Chandra Sagar 是華盛頓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博士生,他與森林與野生動物生態系和納爾遜環境研究所的Zuzana Buřivalová 教授合作,旨在全球範圍內檢驗這些假設。
薩加爾分析了世界各地的人們錄製並提交給一個名為xeno-canto的觀鳥資料庫的鳥類聲音錄音。 分析的錄音佔已知鳥類種類的77%。
研究的主要結論包括:
- 鳥類的棲息地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它們發出聲音的頻率。例如,在水流湍急的生態系中,會持續出現頻率較低的白噪音。 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發現鳥類傾向於發出頻率較高的聲音,這可能是為了避免被水聲淹沒。
- 生活在同一緯度的鳥類會發出類似的聲音。在全球範圍內觀察這種模式是鳥類聲音進化故事中的重要拼圖。 它可以激發人們進一步研究影響鳥類聲音的地理位置。
- 鳥的喙形和體重很重要。一般來說,體型較小的鳥類發出的聲音頻率較高,而體型較大的鳥類發出的聲音頻率較低。 全球分析不僅證明了這個假設的正確性,而且還為喙的形狀、體重和聲音之間的關係性質增添了新的訊息。
- 作為一種保護機制,體型較小的鳥類發出聲音的頻率範圍往往更廣。 較高的頻率可以幫助它們與同類鳥類交流,而較低的頻率則可以起到偽裝的作用,欺騙潛在的威脅,讓它們以為自己比實際的更大,更不容易受到傷害。
這項研究也有助於人們更廣泛地了解聲景–在任何特定景觀中聽到的所有聲音。 聲景經常被用作保護研究的一部分,但薩加爾意識到”我們對支配聲景的力量知之甚少”。他希望這項基礎性工作能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個平台,透過開發透過聲景監測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方法來改善保育工作。
他舉例說:”在熱帶地區和世界各地,體型較大的鳥類往往被獵殺為肉食。體型較大的鳥類[往往]以較低的頻率鳴叫,如果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低頻的聲音,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在這種地形下可能有更多的獵殺活動。
下一步,薩加爾希望利用24 小時的聲景記錄來了解一些鳥類是否會改變鳴叫的時間和頻率,以便在充滿噪音的環境中與同伴交流。 他還指出,觀鳥者和公民科學家在發現自然世界的新見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