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vs. 海光資訊誰會是中國版英偉達?
誰會是中國版英偉達?資本市場一度透過一輪暴漲來集體押注,包括海光資訊、寒武紀為首的AI晶片龍頭一飛沖天。 1月7日,二者領銜A股反彈,各自大漲10%作用,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圖: 寒武紀VS海光資訊股價走勢圖,資料來源: Wind
百舸爭流,誰能笑到最後?
01
海光憑什麼市值第一?
海光資訊屬於中科系,目前為A股市值最大的晶片企業(寒武紀排名第二)。主營產品為通用處理器CPU和協處理器DCU(屬於AI處理器,部署在伺服器叢集或資料中心,為應用程式提供高算力)。
2023年三季度,海光DCU系列「深算二號」發布,相較深算一號,效能提升超100%,並實現大數據處理、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商業化應用。
依世代區分,海光CPU有7000系列、5000系列、3000系列,DCU主要為8000系列。根據2021年揭露,公司7,000系列營收為15億元,佔總營收的65%,8,000系列營收為2.39億元,佔10.3%。 2022年改變統計口徑,CPU、DCU均列為高階處理器業務,未在單獨揭露。
2014年成立以來,海光資訊業績成長很快。 2021年獲利扭虧為盈,為3.27億元,至2024年前三季度,已上升至15.26億元,營收從同期的23.1億元成長至61.37億元。
海光資訊盈利能力也持續走升。截止2024年第三季末,毛利率為65.63%,較2019年提升28.3%。橫向對比看,該毛利率為A股半導體板塊市值TOP50中最高,超過寒武紀的55%、北方華創的44%,中微公司的42%以及中芯國際的17.6%,可見該領域競爭壁壘頗高。
淨利率方面,2024Q3為34.33%,維持上升動能,較2021年大幅提升15.39%。其中,銷售費用率極低,最新僅1.96%(寒武紀為22%,且維持上升動能),可見產品競爭力強,供不應求。前三季度,研發投入為21.68億元,研發費用率為29.56%,位居產業前列。
海光資訊作為國產AI晶片第一梯隊,已充分受益於AI需求大爆發,業績成長、獲利能力持續走好。
此外,在卡片脖子、國產替代背景下,被外資巨頭拿走的AI晶片市場蛋糕,也需要由海光為首的本土企業替代,成長潛力較大,因此市場也願意給予高估值。
2024年12月25日,市場傳言海光「深算三號」已在大廠進行測試。海光DCU有類CUDA架構優勢,一旦測試通過,可快速上量。這消息引爆了海光股價,當日大漲超11%,刷新歷史新高。
要知道,位元組在2024年採購了23萬張英偉達晶片,在全球僅次於微軟的48.5萬張(騰訊排在第三),比Meta、Google等科技巨頭都要多。這些國內網路大廠一旦將AI晶片需求轉向國內廠商,其業績景氣度會很高。
02
寒武紀值3000億?
在AI晶片領域,海光資訊還有許多國產競爭對手,包括華為海思、寒武紀等大廠。尤其是寒武紀,資本市場給予及其樂觀的預期,最新市值達到近3,000億元。
具體來看,寒武紀營收結構主要分為智慧終端處理器IP、智慧運算叢集系統、雲端產品線以及邊緣產品線。
2017-2018年,寒武紀進入華為生態圈,後者智慧終端晶片麒麟970採用的是前者的NPU晶片。在此期間,寒武紀的收入基本上全來自於華為,即智慧終端處理器IP業務。但華為後來自研NPU,寒武紀這塊業務逐步歸零。
2023年,寒武紀智慧運算群集系統營收為6.05億元,佔總營收的85%,主要為地方政府的一些算力基礎設施(基於自身雲端產品、基礎系統軟體平台,再整合其他終端設備而成)。但該業務在去年AI需求大爆發之下,僅成長31%,且營收絕對值偏小。
當然,市場最期待的還是寒武紀的雲端產品線-訓練晶片(思元290)、推理晶片(思元100、思元270、思元370、思元590等)。其中,思元590於2023年發布,採用ASIC架構,功耗低、效率高,幾乎支援目前所有主力大模型,綜合性能對標英偉達的核心產品A100。
然而,寒武紀雲端產品線在去年反而較去年同期下滑60%,僅0.9億元。主要是因為2022年底受到美國制裁,產品相關供應鏈受到重創。
可見,至少截至24年Q3前,寒武紀相關AI晶片,與華為系實打實產生較大規模相去甚遠。未來,寒武紀能不能脫穎而出,存在不確定性。
一方面,寒武紀在2023年以來的AI大模型、地方主導的智算中心集群等大規模需求爆發之下,並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另一方面,寒武紀在綁定下游伺服器企業、共同開拓市場層面,尚存挑戰,需要實際證明。目前AI伺服器生態主要分為華為系、中科系(海光資訊綁定了中科曙光、浪潮資訊、新華三等大批下游伺服器廠商),如是,寒武紀的生態圈建構格外重要。
如此基本面,資本市場極為狂熱,將寒武紀視為中國版的英偉達。截止1月2日,寒武紀市銷率PS近400倍(PS主要用於評估那些尚未獲利或獲利不穩定的高成長性企業的價值),毫無疑問創下上市以來最高水準。
圖:寒武紀歷年PS走勢圖,資料來源:Wind
橫向對比看,海光資訊PS39.4倍,英偉達PS29倍。再看OpenAI,2024年全年營收預估為37億美元,以2024年10月新一輪估值的1,570億美元來推算,PS為24倍。這些科技公司的PS遠不如寒武紀,可見後者估值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泡沫,需要大量業績熨平。
複盤寒武紀過去股價表現,可以較為清楚發現,其大漲走勢較多是由市場狂熱的資金面驅動。在2023年1月之前,寒武紀股價因基本面惡化,股價一度大跌近80%。之後,遇到AI行情大爆發,股價在短短一個季度之內飆升400%。
之後,股價一路狂瀉至2024年年2月初,累計跌幅高達60%。隨後開啟反彈,直到9月24日,徹底伴隨大盤爆發而爆發——最近3個月,股價大漲逾200%。
當然,公司有泡沫不一定馬上就破,完全有可能繼續上漲,就如同食品飲料在2021年2月之前,長達數月之內,多家核心龍頭估值在100倍以上,而後才經過長達四年泡沫出清過程,現在回到20倍出頭。
03
兩大潛在風險點
其實,A股半導體板塊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一度大漲超70%,最新PE估值為84.7倍,出現了較為明顯估值溢價,較2022年10月本輪低點的30倍反彈180%以上。當然,半導體龍頭,諸如海光資訊、寒武紀則上漲了300%、1000%。
對於半導體龍頭,有人這樣去形容──千金買馬骨,本身不值那麼多,但國家要樹立典型,吸引資本、人才湧入,龍頭估值溢價就特別多。這其實也是市場主力資金容易形成共識的重要因素。等核心卡脖子技術被陸續攻破後,外部不再形成限制時,半導體溢價或許就會消失了。
目前,半導體面臨兩個較大風險點。一方面,A股市場基於預期將央行、財政部等出台的一攬子政策對經濟基本面復甦的重磅利好,基本都打進價格裡面去了,未來將考驗業績落地成效。
從11月、12月相關宏觀數據來看,未來弱復甦機率更大,疊加川普上任後加徵關稅尚無有效定價,市場整體一旦面臨調整壓力,那麼半導體板塊難以獨善其身。
另一方面,A股半導體(尤其是AI龍頭),主要隱射美股。 在《英偉達的麻煩還在後頭? 》一文中,我們提出英偉達業績高成長性的邏輯存在隱患——畢竟樹不能天到天上去,量維度上,在應用場景有限的局面下,GPU大規模持續高額採購可能並不現實; 價維度上,幾乎必然會進入降價週期中去。
英偉達資料中心業務面臨兩方面威脅。其一,AMD、華為等科技巨頭競爭;其二,美國頭部科技巨頭有意透過自研降低對英偉達的高度依賴。
目前,第二大威脅已經成為現實。 Google找到博通開發TPU,微軟找到Marvel合作,微軟自研“CPU+GPU+DPU”,而基礎均建立在ASCI(高度客製化晶片)。在ASCI市場上,博通是全球老大,市佔率60%左右,Marvel佔約15%。
ASCI與GPU屬於不同技術路線,前者伴隨美國科技大廠親自下場自研,ASCI在推理市場佔有率可望上升,GPU可望下降。根據機構預測,英偉達目前在推理市場市佔率為80%,在2028年可望下降至50%。
AI晶片競爭格局生變,而資本市場目前極為亢奮,給予英偉達很高估值,對於業績成長也非常樂觀-市場主流預期英偉達2025年營收成長率達55%至1914.5億美元。
這其實便是預期差。英偉達一旦業績稍低於預期,便會出現估值殺。倘若如是演繹,這對A股相關半導體龍頭,尤其是寒武紀,乃至海光資訊-這類估值泡沫很高的公司或有較大殺傷力。因此,當前更多的應該看到股價暴漲之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