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頂刊亂用AI私改論文暴雷編委會集體辭職高校教授震怒發聲
38年老牌期刊用AI亂改論文,竟逼走了全體編輯!最近,這場震動學術界的「離職潮」引來一大波關注:愛思唯爾旗下頂尖期刊《人類進化期刊》(JHE)的編輯們,除1人外集體辭職。
令人憤怒的是,這家出版巨頭偷偷用AI處理論文,完全沒有通知作者和編輯,甚至竄改了已經審核通過的內容。
不僅如此,著名科學家投稿的論文,也被AI肆意更改。
而背後的原因,竟是因為人力成本太高,出版商希望透過AI進一步削減成本。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John Hawks教授愕然發現,自己在JHE發表的17篇論文中,最近的4篇都經過了AI的處理,卻沒有收到任何通知。
他氣憤地表示,「如果我知道AI可能會改變文章的含義,我絕對會選擇在其他地方投稿」。
在休假的周末,JHE的編委會發布了一份完整的在線辭職聲明文件,——“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極其痛苦的決定”,
網址:https://retractionwatch.com/wp-content/uploads/2024/12/Social-Media-Statement-re-JHE-Resignations.pdf
AI亂入,超50%編輯被炒
外媒稱,從2023年開始,愛思唯爾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便悄悄將AI引入期刊製作的流程中。
而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AI不僅隨意改寫了已經編輯審核完畢的論文,而且大量樣式和格式的錯誤層出不窮。
更忍無可忍的是,論文的涵義都被AI改得滿目蒼夷。
在最新聲明中,編委會指出了過去10年,發生的幾項變革違背了JHE期刊長期以來的編輯原則。
其中包括,取消對文字編輯和特刊編輯的支持。
愛思唯爾也狂妄地表示,「編輯不應該關注語言、文法、可讀性、一致性或專業術語及格式的準確性」。
除了AI亂改論文,他們還做了一系列令人心寒的決定。
例如,計劃將副總編輯人數砍掉超一半,帶來的最直接的後果是,更少的編輯處理更多的工作量。
此外,愛思唯爾2023年「單方面完全控制」編委會結構,強制所有副主編每年重新續約合同,同時建立像徵性的第三級編委會,直接損害了編輯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過去38年來,主編們傾注了大量無數心血,才將JHE打造為古人類學研究領域的領銜期刊。 我們對這份期刊、這個學科以及整個學術界都懷抱著深厚的感情。然而,面對當前的情況,我們發現繼續與愛思唯爾的合作已經與我們的學術良知和專業操守產生了根本性的衝突。這種矛盾讓我們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
天價費用,營運離譜
長期以來,愛思唯爾一直備受詬病,這一最新發展更是加劇了這場爭議。
一些內部製作的工作已經被削減或外包,同時在並未知會編輯前提下,秘密引入AI。
集體起義的編輯們稱,「這對期刊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我們整整花了6個月的時間,才勉強解決了AI帶來的問題」。
即便如此,AI處理持續在使用中,經常對提交的手稿進行重新格式化,導致內容含義和格式發生改變,在校對階段需要作者和編輯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監督。
此外,JHE的版面費用居然比愛思唯爾旗下,其他營利性期刊還要高,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綜合性開放取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面對這一天價費用,期刊的許多作者都無力負擔。
編輯們在聲明中指出,「這與愛思唯爾所承諾的平等和包容性原則完全背道而馳」。
事態的轉折點,似乎在11月到達了頂峰。
當時,愛思唯爾通知共同主編Mark Grabowski(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和Andrea Taylor(圖羅大學加州骨科醫學院),將終止自1986年以來實行的「雙主編制度」。
當Grabowski和Taylor對此表示抗議時,卻被告知只有接受減薪50%的條件,才能維持這個制度。
明尼蘇達大學莫里斯分校的生物學家PZ Myers在部落格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愛思唯爾一如既往地管理不善,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品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認為人類編輯成本過高,因此試圖用AI取而代之,並提議將主編薪酬削減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愛思唯爾對每篇提交的文章收取3,990美元的處理費用。顯然,他們正在尋求進一步提高其商業營運模式的經濟效益」。
AI應用良莠不齊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自2023年以來,發生的第20起科學期刊集體辭職事件。
12月28日,UW-Madison的人類學家John Hawks發表了一篇博文稱,對愛思唯爾在2023年將AI引入編輯流程感到震驚,並表示完全支持編委會成員的決定。
根據統計,Hawks已經在這個期刊中一共發表過17篇論文。
過去2年,他發表了4篇文章,包括一篇正在出版的文章,都未收到相關的通知。
他表示,此舉違反了JHE本身製定的關於如何使用AI的指南。
實際上,提交論文的作者有權知曉,其作品將如何被AI處理。
Hawks稱,「如果我知道AI可能會改變文章的含義,我會選擇在其他期刊投稿」。
這場風波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AI使用不當,代價可能是災難性的。
2024年早些時候,一篇發表在知名科學期刊Frontiers上的同行評審文章中,出現了幾張明顯失實的AI生成圖片,在全網得到瘋轉。
其中,AI生成了一張怪誕的老鼠生殖器配圖。
在社群媒體上,研究員對這些圖片感到震驚,又覺得荒謬。在重大輿論壓力之下,這篇論文後來被撤回。
但這件事引發了人們更深層的擔憂:AI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卻可能降低已發表科學研究的可信度。
然而,AI在科學研究中也有一些正面的應用。
例如,去年1月,Science期刊開始使用AI軟體自動偵測造假的圖片。
不過,這類軟體也存在著局限性,對於那些了解軟體運作機制的造假者,很容易就能規避檢測。
Hawks在部落格中承認,科學家和科學期刊使用AI可能是大勢所趨,同樣也認識到其潛在價值。
「我不認為這會帶來反烏托邦的未來。但機器學習的應用品質確實參差不齊」。
任何人使用AI來減少或取代科學研究中,人的科學投入和監督都是不當的——無論這種投入來自研究人員、編輯、審稿人或讀者。
一個出版機構使用AI迫使專家花費額外時間進行重複校對,或使科學成果的傳播變得更加困難,這是十分不智的。
特別令人惱火的是,愛思唯爾要求作者保持透明,但卻不對自己的流程提供透明度。
去年3月,Nature曾發表了一篇文章,質疑大規模辭職作為新興抗議形式的有效性。
這樣的舉動確實引起了關注,但意義遠超單純的抗議。
如今,前Syntax編輯Klaus Abels和同事們已經開始籌建獨立的非營利期刊,希望既能維持高學術標準,又能實現開放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