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以被馴化嗎?智人歷史上至少被馴化過2次才變成今天這樣
今天人類與許多家養動物生活在一起,我們很喜歡稱這些家養動物為被人類馴化的動物,只有被馴化的動物才能和我們相處得和諧。有趣的問題是,人類會被馴化嗎?其實,有很多科學家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根據一些總結,現代人類物種在歷史上至少2次被馴化,而且馴化事件直到今天還在發生。
什麼樣的動物容易被馴化?
馴化是指透過選擇性育種,篩選動物或植物的特徵和行為,將其轉化為對馴化者有益的物種。
《槍砲、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賈里德·戴蒙德在他的作品中,對什麼樣的動物容易被馴化做了一個總結,總共有6個標準:
第一,不挑食的動物!就拿人類馴化其它動物來說,我們不可能把自己真正需要的食物餵養給馴化動物,只有那些願意吃人類殘羹的動物才有可能被人類馴化。
第二,快速成年的動物-最少要比馴化者生長速度快。還是拿人類來說,我們不可能去馴化壽命很長的動物,因為我們等不到那些動物發揮作用的時候。
第三,對繁殖地點要求不高,能夠接受在圈養地附近繁殖。很多動物的繁殖需要遷徙,或是需要走到特定的、它們覺得安全的地區,例如熊和羚羊,兩者都很難被馴化。
第四,天生快樂的動物。許多天生的掠食者,其性情難以預測,就很難被馴化。
第五,相對安靜的動物。有些動物生活在非常不穩定的環境中,一不小心就會被掠食者吃掉,這些動物就會非常容易受驚,一旦被抓會不斷地試圖逃跑,就很難被馴化,狐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第六,動物本身要有社會階級制度!那些生活在社會階級的動物更容易和馴化者相處,更重要的是,它們很容易把馴化者當作新的首領,表現出服從。
人類是否符合這六個標準,只要簡單對號入座下,您就會發現我們人類就屬於那種非常容易被馴化的動物。
人類比我們所有已馴化的動物都不挑食;雖然人類的成長速度不算快,但相對於我們的壽命,成長週期也是比較短暫的;對繁殖地沒有任何要求;性情穩定;有等級制度。
人類被農作物馴化
一般來說,被馴化的動物會有兩個明顯變化:體型變小和腦容量下降!
體型變小是因為它們獲得食物相對於它們的野外同類變少了;而腦容量下降是因為它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安逸的環境中,沒有太多生存挑戰,腦容量太大不僅沒有太多必要,而且還會增加不必要的熱量損耗。
從10,000年前種植小麥等作物開始,人類的腦容量和體型就開始降低,兩者都降低了10%左右(不過最近20年體重開始成長,而腦容量還在減少)[1]
種植小麥並不容易,人類需要為它耕地、搬開石頭,開渠引水,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除草,但是人類都心甘情願這麼做,而作為回報,我們有飯吃了。
不難看出,小麥和人類的關係,確實很像我們馴化的那些動物與我們的關係。
毫無疑問,是我們先馴化了小麥,野生小麥的種子成熟後是不會留在穗上的,古人類在長期的馴化過程中,讓其種子成熟後依然能夠留在穗上,之後繼續馴化它,讓其變成更符合我們標準的農作物,例如產量更高,口感更好,適應性更好等等。
但是我們馴化小麥的同時它們也在馴化我們,我們在不停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我們的行為和特徵也徹底發生了改變,變得更有利於小麥。
不過,人類的自我馴化可能比種植小麥早得多!
人類的自我馴化
家養動物與它們的野外種類相比,特徵會有明顯的不同,例如較短的鼻子、捲曲的尾巴、鬆軟的耳朵和斑點的皮毛等等,有些人稱這個為「馴化症候群」。
人類也有明顯的“馴化綜合徵”,相比於那些已滅絕的人屬物種,比如與尼安德特人相比,人類的臉更小、更平坦,眉脊也不那麼突出。
2014年,有研究指出,動物的馴化症候群與動物神經嵴幹細胞有關,人類在馴化動物時,剛好選擇了某些基因變化,讓其產生了神經嵴幹細胞,從而讓動物看起來更可愛。
2019年《科學進展》上一篇文章揭示[2],一種名為BAZ1B的基因在協調神經嵴幹細胞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該基因是動物在馴化過程中主要發生變化的基因之一,而這些基因的一些變異也幾乎存在於每個現代人類中。
研究的科學家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和家養動物都表現出「馴化症候群」的原因。
另外,2019年的這項研究也指出,已滅絕的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中要不是沒有發現這種基因,就是不那麼普遍。
長期以來,人類自己馴化自己的觀點一直都存在,該觀點認為人類經過許多代的自我馴化,淘汰了性情暴躁的人,取而代之的是友好合作的人,而2019年的這項研究被認為是“自我馴化」理論的第一個真正的遺傳證據。
人類的BAZ1B基因發揮作用,並讓人類臉部發生變化,可能發生在與尼安德特人分離的時候,也可能與丹尼索瓦人分離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所以,最少在40萬年前(與尼安德塔人分離的時間點),現代人類的祖先就已經開始自我馴化了。
最後:
被馴化並不是壞事,至少對物種延續來說是好事,雞算是最成功的鳥類,是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鳥類,其數量甚至達到所有鳥類總和的82%,寵物狗也算是最成功的犬科動物,貓、馬、牛、羊…..也都是如此。
人類可能存在的自我馴化,以及被小麥等農作物的二次馴化,而這些也讓我們成為地球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參考:
[1].https://phys.org/news/2011-06-farming-blame-size-brains.html
[2].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gene-facial-development-hints- humans-domesticated-them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