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解釋了人類歷史上99%的時間裡兒童是如何學習的
與美國兒童不同,剛果盆地的狩獵採集兒童通常在六、七歲時就掌握了狩獵、識別可食用植物和照顧嬰兒等技能。狩獵採集兒童透過社區學習很早就掌握了生活技能,這顯示了平等主義和多樣化的社會互動是如何將文化知識代代相傳的。
兩個正準備佈網狩獵的少年阿卡男孩。 資料來源:華盛頓州立大學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由華盛頓州立大學主導的新研究顯示,這種快速學習得益於一種獨特的社會環境,在這種環境中,文化知識不僅從父母那裡傳承下來,而且也從更廣泛的社區傳承下來。
這項研究有助於解釋許多文化特徵是如何在非洲各種自然環境下的狩獵採集群體中保存了數千年的。
「我們之所以關注狩獵採集者,是因為這種生活方式是人類歷史99%的特徵,」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西悉尼大學人類學教授巴里-休利特(Barry Hewlett)說。 “我們的身體和思維適應這種親密的小群體生活,而不是當代的城市生活。 透過研究這些社會中的兒童是如何學習的,我們旨在揭示使人類能夠適應全球不同環境的機制。”
一名阿卡人向一群孩子展示如何編織狩獵網。 資料來源:華盛頓州立大學
在這項研究中,休利特及其同事利用觀察和人種學數據,研究了狩獵採集社會中九種不同的文化傳播模式,即兒童從誰那裡以及如何學習。
他們的分析表明,與兒童大家庭有關的成員在向兒童傳播知識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大。 此外,研究也顯示,狩獵採集兒童和青少年所獲得的文化知識中,約有一半來自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 這與先前相關的研究形成了鮮明對比,先前的研究更強調知識從父母到子女的傳承。
休利特解釋說,這些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於狩獵採集社會中的兒童是如何從各種管道學習的,包括父母、同齡人,甚至是社區中不相關的成年人。 這與西方核心家庭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西方核心家庭模式中,學習通常以父母或正規學校環境中的教師為中心。
中非共和國,WSU 野外工作站門前的一名阿卡族少年。 資料來源:WSU
狩獵採集社會中廣泛的非正式學習網絡得益於親密的生活條件。 小型營地通常由25-35 人組成,他們住在相距幾英尺的房子裡,這為兒童創造了一個可以觀察和與各種人交流的環境。 這使他們能夠透過一個通常是微妙的、非語言的過程學習基本技能,包括照顧嬰兒、烹飪以及狩獵和採集。
這項研究也強調了平等主義、尊重個人自主性和廣泛分享在塑造狩獵採集者文化知識傳承方式的重要性。 例如,兒童透過觀察周圍成人和兒童的行為來學習平等和自主的重要性。 他們不是被強迫學習,而是有自主探索和實踐技能的自由,從而培養了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
休利特說:”這種學習方法促成了我們所說的『累積文化’–在現有知識基礎上世代相傳的能力。許多非人類動物的社會學習僅限於少數幾種技能,而人類則不同,人類已經發展出複雜的心理和社會結構,可以傳承數千種文化特徵。
展望未來,休利特希望這項研究能讓人們更細緻地了解人類社會學習的本質,以及一般文化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保存和變化的。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