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自我意識”概念的研究有可能在機器人身上複製
《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綜述論文介紹了三位科學家對人類”自我意識”概念的研究,並探討了機器人如何充當加深我們對這一現象理解的工具。
一篇新論文探討了機器人如何模擬和測試人類的”自我意識”,重點關注身體所有權、代理權和社會互動。 論文討論了利用機器人研究與自我相關的過程以及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見解,並概述了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機器人科學》(Science Robotics)最近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一位認知機器人學家、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和一位精神病學家討論了人類的”自我意識”概念,並探討如何利用機器人來加深我們對這現象的理解。
身為人類,我們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自我”的體驗,或者說擁有”自我”的體驗,這種體驗包括每天都是同一個自我的感覺,以及將他人視為自我的感覺。 機器人既可以作為自我(及其子組件)的化身模型,也可以作為心理實驗的測試平台。 作者認為,有可能在機器人身上產生人類”自我意識”的某些過程。
作者分別是義大利技術研究所(IIT)人機互動社會認知組長Agnieszka Wykowska、英國雪菲爾大學認知機器人學教授Tony Prescott 和德國科隆大學精神科與心理治療系教授Kai Vogeley。
這項研究源自於這樣一種觀點,即人類的自我意識與擁有身體、感受身體以及體驗行動和互動有著內在連結。 目前人類認知研究中出現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人類的自我意識並不只是一件事,而是由許多持續的過程組成,例如”擁有”身體的感覺和擁有”代理權”的感覺,即控制自己行動的感覺。 如今,機器人學家正致力於製造能夠可靠地區分自己的身體(自我與他人的差異)和偵測自己行為後果(代理)的機器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機器人可以作為人類認知過程的體現模型,而人類認知過程則是自我意識的基礎。 不過,機器人也可以作為探索自我意識的實驗探針,因為它們擁有身體,可以與人類及其環境互動。
三位作者探討了使用機器人的兩種具體方式。
機器人可模擬自我相關過程並作為社會心理學的實驗工具
首先,機器人程式設計模擬人類心智和大腦中與自我體驗有關的過程,這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所能理解的。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大腦對其感官體驗以及自身在產生這些感官訊號中所扮演角色的最佳解釋。 機器人作為一個身體化的演員,是檢驗這些理論的合適平台。
第二種方法是在心理學實驗中使用機器人,讓人類與機器人互動,同時讓機器人表現出社會能力,例如透過語言或共同關注進行溝通。 這些實驗可以分析人們是否將這些機器人視為社會他人,以及他們對機器人的心理狀態是否與與其他人互動時的心理狀態相似。 Wykowska 的研究小組在印度理工學院進行的一些實驗已經表明,有時,當人類與機器人作為一個團隊共同行動時,當機器人被認為是一個有意圖的代理時,人類會產生一種與機器人共同代理的感覺。
作者也將人類一生中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將其某些特徵轉移到機器人的可能性聯繫起來。 例如,兒童在4 歲時就會感覺到自己在時間中存在,並感覺到其他人也有自我。 透過為機器人創造類似人類自傳體記憶的記憶系統,人們開始在機器人身上研究自我的這些面向。 不過,這項工作還處於早期階段;目前的機器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每天都存在的,也沒有意識到其他人(人類或機器人)是自我。
文章也強調了透過機器人技術理解自我意識的未來方向和挑戰,尤其是當人們的自我意識因精神分裂症或自閉症等特殊情況而受到損害時。 透過了解這種多樣性,作者希望科學家們能夠對自我體驗的構成要素有新的認識。
DOI:10.1126/scirobotics.adn2733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