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產業高速發展矽谷創投機構境遇如何?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矽谷的創投公司很容易找到有前途的創業公司來投資,但困難之處在於套現。 PitchBook的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創投公司向投資者返還了價值260億美元的股票,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金額,許多新創公司的投資者表示,2024年也延續了這一趨勢:投資水準很高,收購交易或IPO卻很少。
IPO凍結
近年來,許多創投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這使得它們可以無限期地為新創公司提供資金,同時也能透過所謂的招標收購(tender offers)買斷員工的股份。此外,科技新創公司對大眾投資者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因為大眾投資者現在更青睞投資那些因人工智慧而價值飛漲的科技巨頭,並從中獲得高額回報。
根據Coatue最近的一份報告,目前估值達到10億美元或以上的新創公司有1,400多家,而所有這些公司背後都有投資者。 Coatue估計,即使科技公司IPO恢復到歷史速度,但仍需等待20多年才能完成所有科技新創公司的上市。
在OpenAI上個月籌集了創紀錄的66億美元資金,估值達到1,570億美元後,投資人就紛紛呼籲這家新創公司尋求退出途徑。
但也有一些好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軟體新創公司ServiceTitan計劃於12月上市,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上周也申請在美國上市,這兩家公司都得到了矽谷創投公司的支持。
收購停滯
科技交易商的眼中釘: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莉娜‧汗
由於美國監管機構越來越嚴格地阻止近期的交易,使得潛在的買家望而卻步,因此科技新創公司的併購活動近乎停滯。
去年12月,Adobe表示因為看不到獲得監管機構批准的可能,所以取消了以200億美元收購設計新創公司Figma的交易。幾個月後,Figma完成了招標收購,買斷了早期員工和投資者的股份,從而緩解了上市的壓力。今年夏天,Google以230億美元收購網路安全新創公司Wiz的交易告吹,部分原因是擔心透過監管障礙耗時過長。
為了應對這一困境,創投公司開始各顯神通。一些公司正在將他們投資的新創公司推銷給私募股權買家,而其他公司則在回購自己在新創公司持有的股份,以向投資者交付利潤。 9月,紅杉資本回購了支付公司Stripe8.61億的美元股份。今年2月,Stripe及其部分投資者同意從現任和前任員工手中回購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