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爭暗湧,一紙仲裁牽出月之暗面的資本迷局
一場意外的仲裁,打破了中國AI圈的平靜。 11月11日,一則消息在科技圈內迅速發酵:國內AI領域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Kimi母公司月之暗面,陷入了一場出人意料的法律糾紛。其創辦人楊植麟和共同創辦人兼CTO張宇韜被捲入一場源自他們「前世」的紛爭。
這場仲裁的發起方頗為特殊:他們曾經創辦的北京循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循環智能」),以及包括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在內的五位資深投資機構。據悉,相關仲裁申請已遞交至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
仲裁方指出的焦點是一紙「同意豁免書」。他們認為,楊植麟和張宇韜在未獲得該豁免書的情況下,就著手創立月之暗面並完成了新一輪融資。而這一切,要追溯到2016年,當時年僅23歲的楊植麟創立了循環智能,開啟了他的第一次創業旅程。
面對這場突發仲裁,月之暗面迅速回應。透過其委託的銘德律師事務所資深合夥人David Morrison發表聲明稱:“該事項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本所將依法提出抗辯。”
這場突如其來的仲裁風波,不僅牽動著投資圈的神經,也引發了業界對國內AI創業生態的深度關注。
紛爭背後
在表面上的法律爭議之下,實則暗流湧動。
當Kimi智慧助理頻頻登上科技媒體頭條時,很少人記得楊植麟的第一次創業。而如今,這段往事卻成為了一場意外仲裁的導火線。
作為楊植麟的“二次創業”,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月之暗面”)成立於2023年。企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4日,楊植麟以78.97%的持股比例穩居公司最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地位。其他共同創辦人周昕宇、吳育昕、張宇韜和汪箴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0%、5.96%、5%和0.075%。
2023年8月,月之暗面推出核心产品Kimi。这款智能助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支持200万字的无损上下文输入,在文本解析和长文本处理方面表现出色。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用户体验,Kimi迅速在大模型赛道上站稳脚跟。
伴隨著產品的市場反應,月之暗面的融資進程也正在加速。
根據天眼查數據,2023年6月,公司完成20億元天使輪融資,紅杉中國、真格基金、今日資本等機構參投。
僅一個月後,美團龍珠領投了其Pre-A輪。 2024年2月,在阿里巴巴的領投下,月之暗面完成超10億美金融資,估值達25億美元。到了今年8月,公司又獲得騰訊投資、高榕創投和阿里巴巴參與的B輪融資,投後估值進一步提升至33億美元。
正是這輪估值的快速攀升,讓這次仲裁的實質逐漸浮現。表面上,這場仲裁源於一紙“同意豁免書”,但業內有不少觀點認為,背後折射出的是新老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有分析指出,部分投資機構對股權分配有異議,而月之暗面估值的快速成長更加劇了這種分歧。
在循環智能的七家老股東中,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選擇了提起仲裁。而值得注意的是,同為老股東的真格基金和紅杉中國並未參與其中。這兩家機構恰恰都參與了月之暗面的融資,其中紅杉中國更是跟投了包括2023年6月和2024年2月的多輪融資。
在這輪此消彼長的資本遊戲中,部分早期投資人似乎錯失了搭乘這列AI快車的機會。一邊是循環智能2億美元的估值,一邊是月之暗面33億美元的市值,兩者之間的巨大落差,或許才是這場仲裁的實質所在。
誰在押注AI的未來?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在這場仲裁風波背後,一個引人注目的細節是:打頭髮起仲裁的正是金沙江創投。
在過去一年多,該機構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因在大模型領域的犀利觀點,一度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意見領袖。
然而,真正耐人尋味的是金沙江創投內部圍繞大模型投資的兩種態度。
身為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的張予彤,是月之暗面融資進程中的關鍵推手。
這位擁有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和史丹佛大學管理工程碩士學位的80後投資人,有著豐富的科技背景。在加入金沙江創投之前,她曾在三星擔任工程師,累積了紮實的技術經驗。
張予彤在投資領域素有慧眼。 2013年,她在史丹佛大學舉辦的一場中國留學生創業比賽上,從二十多支參賽隊伍中唯獨看中了後來的小紅書創始人毛文超。這項投資也成為她職業生涯的經典案例。
身為月之暗面的早期投資人,張予彤與楊植麟不僅是清華校友,更在公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相關報道,今年2月,月之暗面完成的10億美金融資,就是由她在新加坡主導促成與阿里的合作。根據暗湧Waves的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她在月之暗面的角色「更像一個大管家」。
而阿里選擇重註月之暗面,也折射出其投資策略的轉變。在戰投專家蔡崇信和具備技術與投資雙重背景的吳泳銘回歸後,阿里的投資重心從李開復、王小川、唐傑等資深創業者,轉向了更年輕的閆俊傑、楊植麟這樣的新生代創業者。
但與張予彤的堅定看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嘯虎對國內大模型領域的創業公司持續保持質疑。
今年3月接受騰訊新聞《潛望》採訪時,他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公司,要場景沒場景,要數據沒數據,你說它有什麼價值?而且一上來估值這麼貴。”
這種分歧最終在今年4月見分曉──張予彤選擇離開金沙江創投。儘管坊間傳聞她可能加入月之暗面被公司否認,但她的去向本身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同一家投資機構中針對大模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理念,最終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走向了分道揚鑣。
AI新貴的重重考驗
在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月之暗面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於外部的仲裁風波。當外部的資本漩渦仍在湧動,月之暗面的內部並非風平浪靜。
根據「晚點」報道,公司內部正經歷一輪人才流失。今年9月,公司暫停了兩款面向海外市場的產品-情感陪伴類產品Ohai和AI影片產生工具Noisee,轉而將重點放在Kimi的開發上。
這個決策背後,是一系列核心人才的離職潮。
Noisee的前負責人明超平(Leon)離職創業後,迅速以5000萬美元估值獲得融資,意向投資者中甚至包括兩家月之暗面的現有股東。此外,公司大模型產品負責人王冠也於2024年初創立了專注AI視訊領域的ONE2X,並已完成天使輪融資。
從資本紛爭到人才流失,從產品調整到商業化壓力,這家AI新秀正經歷創業道路的重重考驗。在國內AI產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月之暗面的故事或許會成為一個註腳:在資本與技術的賽道上,創新者究竟該如何掌握節奏?這個答案,也許正藏在不久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