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開源翻車、RISC-V開放隱憂:中國自主科技的真正出路在哪裡?
曾經,我們相信這世界是一個“地球村”,大家可以合作共贏。但現實告訴我們,你要強大,要復興,只能自己趟出一條血路,別人只會突然卡住你的脖子,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硬實力,永遠沒有出路。曾經,我們相信科學無國界、相信開源開放,科技是單純的。但現實告訴我們,政治的陰影無所不在,看似單純的技術決策,也離不開政治鬥爭、國家利益、法律法規、經濟競爭的錯綜複雜的影響,純潔的善良只會被人肆意踐踏。
近期在科技業發生的一系列意外事件,尤其是Linux的接連塌方、RISC-V的隱患浮現,更是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每一個有識之士都不得不更進一步思考:我們的產業未來該怎麼走?在高科技產業我們還能依靠誰?
【Linux社群粗暴趕走俄羅斯核心開發者:開源成笑話】
Linux一直都可以說是開源的代名詞,也是Windows、Mac以外最重要的第三股力量,我國的許多「國產作業系統」都是基於Linux核心而來。
可以說,Linux構成了整個開源世界的重要基石。
但是,Linux社群最近發生的事情,卻讓全世界科技愛好者感到心寒,讓所有採用Linux的廠商感到心驚肉跳。
因為俄烏衝突,Linux社群粗暴地趕走了所有的俄羅斯開發者,引發眾怒,而在眾多的西方Linux維護者看來,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因為Linux核心也要合規要求。
事情的起因是10月18日,Linux核心維護者Greg Kroah-Hartman在一封郵件中宣布,由於「某些合規性要求,刪除了一些Linux 開發人員和條目」。
但是,這11位被除名的開發與維護者,全都來自俄羅斯,他們都對Linux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Greg KH也並未解釋所謂“合規性要求”到底是什麼,只是模棱兩可地說:“如果提供了足夠的文檔說明,他們將來還是可以回歸的。”
此舉引發了大量Linux開發者的迷惑和質疑,更有人明確指出,Greg KH、Linus Torvalds(Linux之父)都受僱於Linux基金會,而其總部位於美國,必須遵守美國法律。
還有很多人不熟悉的OFAC(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管制辦公室),對於Linux內核維護者也有管轄權,而且非常嚴格,任何違反其政策規定的個人都會面臨嚴重的刑事和民事處罰,而且沒有任何緩衝空間。
隨後,資深的Linux內核開發人員James Bottomley對所謂合性規要求作了一番澄清,直言如果被OFAC列入特別指定國民(SDN)名單、受到OFAC制裁計劃的約束,或者由名單上的公司擁有/控制,與Linux社群的合作就會收到限制,無法出現在維護者文件中。
他強調,對於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很抱歉,但是,所有的Linux基礎設施及許多維護者都在美國,無法忽視美國法律的要求。
很快,Linus Torvalds本人也以賴以成名的粗暴風格此事做出回應,其說法更令人咋舌。
要知道,Torvalds雖然被奉為開源精神領袖,但他是芬蘭人,而芬蘭、俄羅斯之間的糾葛相信大家都知道,因此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下,他也難以獨善其身。
Torvalds回應這裡原文翻譯如下,大家一看就明白其立場所在:
首先,到處都是俄羅斯那邊的網路暴論。
做出調整的理由相信大家懂的都懂,行動絕對不會撤回。
勸告那幫使用隨機匿名帳號想以網暴方式攪亂視聽的俄羅斯水軍們,別白費力氣了。
這裡向各位非水軍、真正無辜的旁觀者解釋一下,「各種合規性要求」並不單指美國這邊的政策。
如果大家還沒聽過對俄製裁,建議平常多看看新聞。當然,我說的「新聞」也不是俄羅斯暗中支持的那種垃圾郵件。
至於要求我三思的建議──拜託動動你的腦。我是芬蘭人,你們認為我有可能支持俄羅斯嗎?這麼說的人不只是不關注新聞,連基本的歷史知識都很匱乏。
至此,相信不用再多說,大家都應該明白,Linux絕非一隻白天鵝,它並不純潔,一直都在被政治綁架,只是以前隱藏得很深,現在才真正浮出水面而已。
顯然,在所謂國家利益、法律合規的框架下,Linux被賦予了強烈的國界和政治色彩,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下隨時可能爆發危機。
就像那11位俄羅斯維護者,都在開源社群中貢獻了大量程式碼和分支,在技術能力和敬業態度上令人欽佩,但他們已經不可能再回去,因為貢獻並不總是等同於話語權。
這也不是Linux世界唯一的政治事件。還記得CentOS停服事件嗎?這直接導致國內許多大中型企業不得不緊急尋找替換方案。相信類似事件未來肯定還會再發生,不得不防。
從這裡更能看出鴻蒙系統的艱難與可貴,只有從底層完全自主掌握,才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未來。
【RISC-V在中國強勢崛起:背後隱患不得不防】
如果說Linux爆發的是“軟體危機”,RISC-V就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硬體炸彈”。
現今的晶片架構指令集中,x86一直被牢牢掌握在Intel、AMD手中。
我國海光、兆芯雖然獲得了一定的x86 IP授權,但要么被限制未來發展,要么性能平平。
ARM架構曾經也是開放的,但是經歷了華為被限制授權,最近更是發生了ARM、高通之間的激烈衝突,實在無法再讓人相信它。
我國飛騰、鯕鵬都是基於ARM架構,但一樣都被堵住了前路,失去了未來。
目前的國產CPU的六大分支中,只有兩家基於完全自主的指令集架構,一個是申威,僅面向超性能計算,另一個是龍芯,2020年就打造了自己的LoongArch龍架構,而且經受住了各方面的考驗。
RISC-V已發展五代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股勢力在快速崛起,而且一直廣為看好,那就是RISC-V。
早在1980年代初,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David Patterson、史丹佛大學的John L. Hennessy等學者開始嘗試對x86、ARM等傳統的CISC(複雜指令集)進行精簡。
RISC(精簡指令集)由此誕生,而且短短8年時間就演進了四代,但一直沒有受到廣泛關注。
如今的RISC-V已經是第五代,誕生於2013年,尤其是隨著柏克萊團隊將其從概念推進到原型晶片,並在2015年成立了非營利組織RISC-V基金會,帶動了大量的技術研討,RISC-V才慢慢得到業界與大眾得關注、認可。
RISC-V的好處是架構簡單,沒有向下兼容的歷史包袱,模組化設計,可以靈活選擇不同組合打造不同產品,關鍵是號稱完全開源開放、免費可控,所以很多人相信它是自主可控CPU的未來基石,未來將與x86、ARM並列。
但是,它真的可靠嗎?很難說。
首先來談談RISC-V的管理與決策機制。
RISC-V基金會由其會員控制,負責推動普及、指導未來發展,基金會成員可以得到並參與RISC-V指令集規範、相關軟硬體生態系統的開發。
RISC-V基金會由來自Bluespec、Google、Microsemi、NVIDIA、NXP、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西部數據的七名代表掌管,但他們七個,全都來自美國。
為了確保開放性中立性,RISC-V基金會的總部於2020年9月正式從美國前往瑞士,但是瑞士所謂的永久中立國如今是什麼德行,大家都看到了。
再者,今天能從美國搬出,明天也能搬回美國。
RISC-V基金會的會員分為多種級別,包括獨立會員(可參加工作小組)、旁觀會員(可參加工作小組和委員會)、白銀會員(可以投票)、黃金會員(可以成為工作小組主席) 、白金會員(可以入選董事會)。
RISC-V董事會可說是RISC-V的最高管理與決策機構,其成員由白金會員差額選舉產生,負責審核工作小組提交的草案並投票,下設技術委員會、市場委員會。
目前,中國企業機構在RISC-V中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25家高級會員有9家來自中國,組成董事會的24名成員也有6人來自中國大陸。
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對RISC-V有決定權,就像11位俄羅斯Linux核心維護者做了那麼大的貢獻,一句話就給踢開了…
更關鍵的是,真正管理RISC-V的到底是董事會,還是背後另有股東會,目前沒人能說清楚。
RISC-V基金會白金會員
RISC-V董事會成員(部分)
現階段來看,RISC-V還處於發展階段,保留著相對純潔的技術性,但就像曾經的Linux社區也很乾淨、如今卻一地雞毛,誰也無法保證RISC-V(以及後續的RISC- VI/VII…)也能隨時堅持中立,尤其是它大部分的核心高階成員、董事會成員,都來自美國企業。
只能說,RISC-V現在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氣候,產業和企業支持與採納力度不足,重量級的晶片產品乏善可陳,它仍然迫切需要團結足夠的力量,包括俄羅斯,包括中國。
俄羅斯晶片市場最初被Intel、AMD所壟斷,俄烏衝突後二者相繼退出,於是俄羅斯開始大力推行基於ARM架構的備選方案,但是很快,ARM也和俄羅斯斷絕了關係,再加上台積電拒絕代工服務,俄羅斯只能下注RISC-V。
俄羅斯Syntacore是RISC-V基金的創始成員之一、核心開發者,CloudBear也是基金會的策略成員。 Baikal Electronics、Aquarius等半導體廠商都在開發RISC-V晶片方案。
但眼見著俄羅斯的核心開發者被Linux社群一腳踢開,他們怎麼可能完全信賴RISC-V?
俄羅斯Syntacore開發的RISC-V架構晶片SCR7
中國在RISC-V上的影響力和貢獻更大,投入力度更大,成果也是最突出的。
RISC-V架構於2017首次進入中國,隔年就相繼成立了中國RISC-V產業聯盟、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尤其是隨著2018年中興被打壓、2019年華為被制裁, RISC-V更成了「村裡真正的希望」。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也紛紛擁抱RISC-V,相關產品如雨後春筍,遍布物聯網、通訊、汽車、PC筆記本、伺服器等市場,逐漸形成了底層晶片技術、上層作業系統、下游應用協同發展的局面,上海等多地政府也積極扶持RISC-V產業。
截止到2022年底,全球採用RISC-V架構的100億顆處理器中,有多達一半來自中國,可以說中國正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全球RISC-V發展的未來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更是多次公開提出:“RISC-V是中國CPU領域最受歡迎的架構。”
預計到2027年左右,全球將有約250億台設備運行在RISC-V生態中,尤其是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的年複合成長率可超過70%。
中國深度數智開發的全球首款RISC-V筆記本(作業系統是基於Linux的開放麒麟)
但一如前文所說,RISC-V的未來同樣充滿了不確定性,其發展過程中隨時可能面臨著來自政治、經濟方面的額外壓力,在當下以及未來的複雜政治環境中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中立性要打一個問號。
這絕非杞人憂天,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事實上,中國目前在RISC-V領域的強勢崛起,已經引發了美國方面的「關注和焦慮」。
就在去年,部分美國議員公開提出,希望透過限制美國人或美國企業RISC-V相關技術或產品的出口,來壓制中國RISC-V產業的發展。
雖然這並非美國的官方態度,但已經釋放了一個極為危險的訊號。
因此對於RISC-V,我們要做好兩手準備:
一方面在發展RISC-V生態的同時,更應著力於我國自主指令生態的保護與發展,借助眼下的大好時機,從「根技術」上掌握真正的話語權,例如龍芯完全自主的LoongArch龍架構,就是最佳代表。
另一方面隨時小心提防,來自西方尤其美國的變故隨時可能出現,而一旦發生變數必須立刻做好應對,保護相關產業發展不被「卡脖子」。
【謹慎對待開源技術堅決實現真正自主可控】
對於開放的開源技術,無論是作業系統領域的Linux,或是架構指令集領域的RISC-V,我們都既要承認它的優秀之處,加以合理利用,也要防範它的背後隱患,隨時做好兩手準備。
開源技術有著開放協作、全球共享的特點,只要遵守簡單的規則,就可以免費、自由使用。
但是,無論開源和開放技術如何標榜自己,它離不開人,很容易受到政治鬥爭、國家利益、法律合規、經濟競爭的複雜影響,不可能真正保持中立。
這就要求我們,對於像Linux、RISC-V這樣的開源開放技術,在使用和發展的同時,更要隨時保持謹慎和客觀,堅決保留“底線思維”,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架構指令集、操作系統的真正自主可控。
Linux核心之父:Linus Torvalds
圖:RISC-V原型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