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的3D奈米級電晶體利用量子隧道設計繞過物理限制
矽晶體管的表現已然非常出色,但就像物理世界中的其他物體一樣,它們也受到一些限制。 物理定律對性能和能效造成了瓶頸。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工程師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利用一種激進的新型晶體管設計,以狂野的量子方式突破這些限制。
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所謂的”玻爾茲曼暴政”。 它指的是室溫下開關矽電晶體所需的電壓的基本極限,如果將電壓調得太低,電晶體就會失去開關能力。 這一電壓下限阻礙了電子產品能源效率的大幅提升,隨著耗電的人工智慧應用接管更多的處理任務,這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用銻化鎵和砷化銦等獨特的半導體材料,而不是傳統的矽,製造出了實驗電晶體。 這項研究部分由英特爾公司資助,最近發表在《自然-電子學》。
然而,真正的神奇之處在於其獨特的微小三維設計,該設計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奈米研究專用設施MIT.nano 使用精密工具設計而成的。 這種電晶體採用垂直奈米線異質結構,直徑僅6 奈米,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迄今所報導的最小的3D 電晶體。
在這一尺度上,一些量子效應開始發揮作用,使電晶體能夠繞過矽的物理限制。 科學家設計的電晶體可以實現量子穿隧效應,電子基本上可以穿過絕緣阻擋層,而不是越過它,這樣電晶體就可以在更低的電壓下啟動。 另一種效應是量子約束,即奈米線狹窄的尺寸會改變材料的特性。
結合這些效應,麻省理工學院的設備實現了矽所無法達到的效果:使用極小的電壓就能達到極快的開關時間。 測試表明,它們的開關電壓斜率比傳統矽材料的極限斜率還要陡峭。 事實上,其電流性能比其他實驗性隧道電晶體高出約20 倍。
“這是一種有可能取代矽的技術,因此你可以用它來實現矽目前具有的所有功能,但能效要高得多,”該項目的第一作者、博士後邵彥傑(Yanjie Shao)說。
當然,從概念驗證到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團隊也承認這一點。
” 傳統物理學只能做到這一步。嚴傑的工作表明,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們必須使用不同的物理學。” 該論文的資深作者、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的Jesús del Alamo 說:”要使這種方法在未來實現商業化,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但從概念上講,這確實是一個突破。”
團隊還指出,他們需要改進製造工藝,使奈米級電晶體在整個晶片上更加均勻。
這並不是麻省理工學院第一次致力於突破摩爾定律的限制。 今年早些時候,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能在納秒內開關的晶體管,其耐用性高達十億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