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備自我監控”神經系統”的無人機有望實現更長時間、更安全的飛行
儘管貨運無人機被大肆炒作成未來派,但它們仍然受到老派限制的束縛:必須定期降落進行安全檢查。 不過,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讓無人機監測自身結構的健康狀況,從而減少耗時的停機時間。
南安普敦團隊為無人機開發了一種”神經系統”,利用光纖持續監測應變和壓力,類似於人體神經傳遞訊息的方式。 與傳統的電子監控不同,該系統使用光訊號,有助於避免電子裝置中常見的干擾問題。
監測系統透過一種名為”光學斑點”的技術工作,根據檢測到的應變和應力投射特定影像。 然後,人工智慧演算法會對這些模式進行分析,以評估潛在的損壞,並在出現問題時向工作人員發出警報。
在一個本科無人機計畫中整合神經系統的初步試飛很有希望。 據領導該計畫的一名航空航天專業學生說,即時數據顯示,光纖技術可以減少人工檢查的需要,從而大大延長飛行時間。
” 無人機最初是為了在緊急情況下運送除顫器等救生設備而開發的,但它也是光纖神經系統的絕佳測試平台。真正讓我們興奮的是看到了光纖系統的即時數據。它表明,這項技術可以讓無人機在沒有大量地面人員的情況下保持更長時間的運行,」航空航天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托比-金-克萊因(Toby King-Cline)領導著學生團隊。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自我監控系統在各行各業都具有巨大的潛力。 他們的目標是最早在2025 年將這項技術商業化。
能夠持續評估自身結構完整性的無人機,對於貨物運輸、緊急應變交付等應用,以及無需頻繁降落即可延長飛行時間的其他產業來說,可能證明是無價之寶。
雖然最初的測試是在一架小型學生無人機上進行的,但這些小型無人機通常不需要在兩次飛行之間進行全面檢查。 這項技術可能對承受更大操作壓力的大型貨運無人機最有幫助。
小型無人機越來越受歡迎,軍方也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將其廣泛用於偵察,甚至部署協調一致的攻擊群。 分析公司預測,到2030 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到546 億美元,其中商業領域的複合年增長率為7.7%。
鑑於這種增長態勢,目前對這些飛行器的研究和開發十分激烈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近,我們報導了中國研究人員取得的一項突破,他們發布了一款超小型無人機原型機,直徑僅幾厘米,重量不足五克,但卻能依靠太陽能無限期運行。